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府
作者: 杜甫 〔唐代〕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白话文翻译
在清冷的秋天,幕府的井边梧桐树显得凄凉,我独自在江城里过夜,蜡烛的光辉已经微弱。漫长的夜里,角声悲伤地自言自语,明亮的月色又有谁来欣赏呢?风尘岁月流逝,音信全无,边关的萧条使得行路困难重重。忍受了十年的孤独与失落,我勉强在这一棵枝头栖息。
注释
- 幕府: 指的是地方官府。杜甫在此指自己身处的地方。
- 蜡炬: 蜡烛,象征着孤独与微弱的光明。
- 角声: 指的是角的声音,古时用于军事或节庆,多有悲凉之感。
- 风尘荏苒: 形容时光在风尘中流逝。
- 伶俜: 指孤苦伶仃,形容身处困境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以沉郁悲壮著称,关心民生疾苦,作品中蕴含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宿府》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宿府》是一首充满孤寂与思考的诗作,展现了杜甫在动荡年代的心境。诗中,清秋的氛围渗透着凄凉,幕府的井与梧桐树,象征着诗人所处环境的冷清与孤独。他在蜡烛微弱的光辉下独自入眠,象征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无望。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角声自语,月色明亮,却无人欣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苦闷与思索。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音信全无,行路艰难,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动乱与个人命运的无力感。最后一句“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透露出诗人虽已忍受了长时间的孤独,但仍然努力寻求一丝安慰。
整首诗用词简练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反映出杜甫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古代诗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秋幕府井梧寒: 清凉的秋天,幕府的井边,梧桐树显得凄凉。
- 独宿江城蜡炬残: 在江城独自过夜,蜡烛的光线已经变得微弱。
- 永夜角声悲自语: 漫长的夜晚,角声悲伤地在耳边回响。
- 中天月色好谁看: 明亮的月色又有谁来欣赏呢?
- 风尘荏苒音书绝: 风尘岁月流逝,音信全无。
- 关塞萧条行路难: 边关的萧条使得行路变得困难重重。
- 已忍伶俜十年事: 忍受孤独与失落已经十年。
- 强移栖息一枝安: 勉强在一棵树上寻求片刻安宁。
修辞手法:
- 比喻: 以“蜡炬”比喻诗人微弱的生命与希望。
- 拟人: “角声悲自语”,赋予角声以人的情感。
- 对仗: 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而工整,增强了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动乱时代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对孤独与无奈的感受,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 象征凄凉与孤独。
- 蜡炬: 代表微弱的光明与人生的脆弱。
- 角声: 传达忧伤与孤独的情感。
- 月色: 象征美好却又遥不可及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蜡炬残”意指什么? A. 蜡烛的光亮
B. 诗人的孤独
C. 夜晚的寒冷
D. 生活的希望 -
诗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孤独与忧伤
C. 愤怒
D. 无所谓 -
“风尘荏苒”形容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旅途的疲惫
C. 美好的回忆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宿府》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现出夜晚的孤独感,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背景与个人命运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多是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