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水
作者: 杜甫 〔唐代〕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三月桃花盛开,江水流淌留下旧日的痕迹。
今晨江水淹没了沙洲的末端,碧绿的水波轻轻摇动着柴门。
垂钓的渔线悬挂着芬芳的鱼饵,水流淹没了小园的菜畦。
已经有无数小鸟飞来,争先恐后地在水中嬉戏,鸣叫声此起彼伏。
注释:
字词注释:
- 桃花浪:指三月桃花盛开的景象,浪是指花瓣随水流漂浮的样子。
- 江流复旧痕:江水流过,留下了往日的痕迹。
- 没沙尾:指水流淹没了沙洲的末端。
- 碧色动柴门:碧色的水波轻轻摇动柴门。
- 接缕:指垂钓时用的鱼线。
- 芳饵:指香味诱人的鱼饵。
- 连筒:指河水流入小园。
- 争浴故相喧:形容鸟儿们在水中嬉戏,争先恐后,叫声喧闹。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表现出春季自然复苏的生动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故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春水》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生活困顿之时,但诗中却洋溢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及心灵的寄托。
诗歌鉴赏:
杜甫的《春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江水的景象,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诗的开头“桃花浪”和“江流复旧痕”通过鲜活的意象,生动地勾勒出春天的美丽画面。桃花的盛开象征着青春与希望,而江水的流淌则传递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印记。
接下来的“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则将视角转向了人们的生活,水的浸润和轻波荡漾,给柴门带来了生机。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诗人在描绘春日美景的同时,也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最后两句“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描绘了小园中垂钓的细致生活场景,鸟儿们的欢快嬉戏声则为整首诗增添了灵动与活力。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厚情感。
整首诗充满了春日的气息,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体现了杜甫作为诗人的深邃情感与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月桃花浪:描绘桃花在春风中荡漾的美丽景象。
- 江流复旧痕:暗示岁月的流逝与记忆的留存。
- 朝来没沙尾:清晨的江水已淹没沙洲,暗示春水的富饶。
- 碧色动柴门:水波轻轻摇动柴门,表现出春意盎然的生活气息。
- 接缕垂芳饵:垂钓的细节,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连筒灌小园:水流入小园,象征生机勃勃。
- 已添无数鸟:鸟儿的到来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争浴故相喧:鸟儿们在水中嬉戏,生动活泼,充满生气。
修辞手法:
- 比喻:“桃花浪”比喻春天的美丽场景。
- 拟人:水波轻轻摇动,似乎在和柴门互动。
- 对仗:如“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春水》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美好。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 柴门:代表着生活的温馨与宁静。
- 小园: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和生活的乐趣。
- 鸟儿: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桃花浪”指的是:
A) 桃花开花的样子
B) 桃花的味道
C) 桃花的种子 -
“江流复旧痕”中的“旧痕”指的是:
A) 过去的记忆
B) 江水的流动
C) 沙洲的情况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悲伤
B) 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C) 生活的困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水》与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但杜甫更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感悟,而孟浩然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用户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