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至》
作者:杜甫 〔唐代〕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见三秦。
白话文翻译
年年岁岁,我都像个客人一样,
忽然间,愁苦像泥潭一样压迫着人。
在江边,我的形象独自显得苍老,
天边的风俗却依然亲近。
雪后我拄着拐杖来到丹壑,
晨光中,玉器的鸣响散布在紫宸之上。
此时此刻,我的心却感到无比沉重,
迷失在何处,竟然看不见三秦的踪影。
注释
字词注释
- 年年:每年。
- 日长为客:形容年复一年,生活如同旅客。
- 穷愁:形容极度的忧愁。
- 泥杀人:像泥潭一样深重的忧愁。
- 江上:指在江边。
- 丹壑:指红色的山谷,象征自然景色。
- 鸣玉:指玉器发出的清脆声音。
- 紫宸:指天宫,象征高贵和神圣。
- 三秦:古代的地名,这里指代故乡。
典故解析
- 三秦:指古代秦国的地理区域,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常以写实见长。
创作背景
《冬至》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常感孤独与愁苦。冬至这一时节,象征着寒冷与孤寂,使得诗中情感更加深刻。
诗歌鉴赏
《冬至》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透出浓郁的孤独与忧愁。开篇“年年至日长为客”,道出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与痛苦,似乎在感慨岁月无情,自己却如同游子般漂泊。第二句“忽忽穷愁泥杀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在困境中无法自拔的状态,愁苦犹如泥潭,令人窒息。
随后,诗人转向自然,提到“江上形容吾独老”,在江边的孤独感加深了他的苍老感。这种孤独感与“天边风俗自相亲”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外界的温情与内心的冷漠之间的矛盾。
杜甫在描写自然景色时,采用了“杖藜雪后临丹壑”的意象,令人感受到冬季的寒冷与雪后宁静的美。清晨“鸣玉朝来散紫宸”,描绘出一种美丽而又神秘的氛围,但诗人内心的痛苦却始终无法释怀。
最后两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故乡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年至日长为客:每年过得如同客人,表明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感受。
- 忽忽穷愁泥杀人:愁苦来袭,令人窒息,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重。
- 江上形容吾独老:在江边,感受到孤独与老去的无奈。
- 天边风俗自相亲:外界的风俗是亲近的,形成对比,突显内心的孤独。
- 杖藜雪后临丹壑:在雪后自然中寻求慰藉,杖藜象征着艰难的生活。
- 鸣玉朝来散紫宸:晨光中的美好意象,却掩盖不了心中的愁苦。
- 心折此时无一寸:内心感到沉重与无奈,感受到了生活的压迫。
- 路迷何处见三秦:迷失方向,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杖藜雪后”和“鸣玉朝来”,形成对称美感。
- 比喻:将愁苦比作泥潭,生动形象。
- 意象:雪、江、玉等意象交织,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孤独、思乡与岁月流逝的主题展开,表现了杜甫在艰难生活中的深刻感悟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客:象征流亡,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 江:自然的象征,带有思乡之情。
- 雪:象征寒冷与孤寂,也包含洗净心灵的希望。
- 鸣玉:象征美好而短暂的瞬间。
- 三秦:故乡的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冬至》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失落
C. 愤怒
D. 安宁 -
“年年至日长为客”中的“客”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游子
C. 旅人
D. 访客 -
诗中提到的“三秦”代表了什么?
A. 一种植物
B. 诗人的故乡
C. 一种文化
D. 一位历史人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也是表达思乡之情的诗作。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冬至》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体现了诗人对孤独的感受,但杜甫更注重现实困境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杜甫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