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

时间: 2024-11-10 10:45:25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陈陶
杜甫 〔唐代〕

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
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
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
日夜更望官军至。


白话文翻译:

在孟冬时节,十个郡的良家子弟,
他们的鲜血化作了陈陶泽中的水。
原野辽阔,天空晴朗,没有战争的声音,
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死去。
敌人归来,箭上沾满了鲜血,
他们仍然在城市里唱着胡歌,喝着酒。
城里的人们回过头去向北哭泣,
日夜盼望着官军能够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孟冬:农历十月,冬季的开始。
  • 良家子:指出身于良好家庭的子弟。
  • 陈陶:指陶渊明,寓意沉郁的情感,或指陶土,象征哀伤。
  • 义军:指为了义举而起义的军队。
  • 群胡:指外族,尤其是指北方的胡人。
  • 胡歌:即胡人所唱的歌,带有异域风情。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义军”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历史上多次出现农民起义和义军抗争的场景。
  • “都人回面向北啼”则暗示了对北方战事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常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世与衰亡,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与深刻的历史反思。

创作背景: 《悲陈陶》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众苦难深重。诗中描绘了战乱对家庭的摧毁和对社会的影响,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痛心和对亡国之痛的感慨。


诗歌鉴赏:

《悲陈陶》是一首反映战乱苦难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孟冬时节的描述,展现了战后的惨状和人民的痛苦。开头的“孟冬十郡良家子”不仅指向了十个郡的良家子弟的牺牲,更是象征着无数家庭的破碎与悲痛。接下来的“血作陈陶泽中水”,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血流成河的惨烈场面,令人心痛。

“野旷天清无战声”则突出了战后的宁静与之前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带来一种深深的悲凉感。四万义军同日死,显示了战争的惨烈和牺牲的庞大,直接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接着,敌人归来,唱歌饮酒,这一幕的对比更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绝望。

最后两句,转向了都人对未来的惆怅与期盼,表现了对官军到来的渴望,反映了民众对和平的期待和对战乱的无奈。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孟冬十郡良家子:描绘战乱中牺牲的年轻人,强调他们的身份与地位。
  • 血作陈陶泽中水:用“血”与“水”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惨烈。
  • 野旷天清无战声:展现战后的寂静,反映了诗人对过去战火的怀念与对现在宁静的唏嘘。
  • 四万义军同日死:数字的使用增强了悲剧的震撼力,展现了战斗的惨烈。
  • 群胡归来血洗箭:敌人回归,带着鲜血,象征着战争的延续与未结束的痛苦。
  • 仍唱胡歌饮都市:表现敌人对胜利的欢庆,与一方的惨烈形成鲜明对比。
  • 都人回面向北啼:都人对未来的无奈与悲伤,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日夜更望官军至:表现了人们对希望的渴望,寄托了对和平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鲜血比作水,增强了悲剧感。
  • 对比:战前的喧闹与战后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 排比:通过多次提及人们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反思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孟冬:象征着寒冷与凋零,暗示着战争带来的毁灭。
  • 鲜血:血液是生命的象征,流淌的鲜血代表了生命的消逝。
  • :象征着战争与冲突,箭上的血象征着争斗的残酷。
  • 胡歌:代表着异族文化,也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文化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悲陈陶》是哪位诗人所作?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四万义军同日死”,这一句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战争的残酷
    B) 人民的欢乐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都人回面向北啼”指的是什么?
    A) 对北方的思念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战乱的哀痛

答案:

  1. B) 杜甫
  2. A) 战争的残酷
  3. C) 对战乱的哀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寺》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战乱带来的创伤,展现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
  • 李白的《将进酒》则表现了对生活的豪放与对酒的热爱,虽然同为唐代诗人,但情感基调却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