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时间: 2024-10-17 05:3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白话文翻译
听说在巴山之中,春天的船正好可以航行。
所有的荣华富贵都将过去,远远望去就是九江城。
水边的栏杆在温江口,茅草屋在石笋西边。
我将船移向先主庙,洗药的时候浣洗沙溪。
春天来临的时候,设立道路是多么美好,狂风大作令人不安。
花儿随水而去,翻转着钓鱼的船。
注释
字词注释:
- 闻道:听说、得知。
- 春船:春天的船,指适合春季航行的小船。
- 百年兴:指过去的繁荣与兴盛。
- 九江城:指长江流域的九江,历史悠久的城市。
- 水槛:水边的栏杆、平台。
- 茅堂:茅草屋,简陋的居所。
- 石笋:石头形成的笋状物,常见于山水之间。
- 先主庙:指刘备的庙宇,反映历史人物的崇拜。
- 狂风大放颠:狂风四起,让人感到不安。
- 钓鱼船:用来钓鱼的小船。
典故解析:
- “先主庙”提及刘备,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 巴山:地处四川,著名的山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被誉为“诗圣”。他生于乱世,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受战乱之苦,诗风深沉,情感真挚,作品题材广泛,常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他在四川流亡时期,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局的感慨及对家国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船为引子,描绘了巴山春天的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一句“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引人入胜,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航行的畅快。接着,杜甫用“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表达对过往繁荣的追忆,时间的推移使得兴盛变得渺小,无不令人感伤。
在第二联中,水槛和茅堂的意象交织,展现出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移船至先主庙,洗药浣沙溪,暗含对历史英雄的追思,令人思索人事沧桑。最后两句则转向现实,狂风的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气氛,随水而去的花儿恰如逝去的岁月,钓鱼船的翻转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整首诗在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既有对历史的思索,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令人心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闻道巴山里:表明诗人有所闻,设置了诗的背景。
- 春船正好行:春天的船正适合航行,暗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都将百年兴:时光流逝,往日的繁华已成过去。
- 一望九江城:遥望九江,富有历史感。
- 水槛温江口:描绘水边的美丽景致。
- 茅堂石笋西:展现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和谐。
- 移船先主庙:象征着对历史英雄的崇敬。
- 洗药浣沙溪:表现生活的琐碎与寻常。
- 设道春来好:春天的来临是美好的。
- 狂风大放颠:展现不安的自然气候。
- 吹花随水去:花儿随水而去,寓意流逝的时间。
- 翻却钓鱼船:船只翻转,象征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花随水而去比作时间的流逝,富有哲理。
- 拟人:狂风被赋予了“放颠”的特性,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忧虑,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历史的沉重。
- 春船:代表着生机、希望与迁移。
- 九江城: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人文情怀。
- 水槛、茅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狂风:象征着外部环境的动荡与不安。
- 钓鱼船:代表生活的简单与平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船”是指什么季节的船?
a) 秋天
b) 冬天
c) 春天
d) 夏天 -
“移船先主庙”中的“先主”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
诗中“狂风大放颠”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喜悦
b) 悲伤
c) 不安
d) 平静
答案:
- c) 春天
- b) 刘备
- c) 不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杜甫的这首诗更富有沉重的现实感和历史的思考。李白的诗则更多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诗人个性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杜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