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灵根逐汉臣,远自河源至。
流离遍中壤,今兹尽苗裔。
畏日助殷红,冻雨涤浓翠。
宜携避暑客,花下纵横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石榴花的来历和美丽。它的根源是从汉朝的臣子那里传来的,源自遥远的河流。如今,它的种类遍布各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后代。石榴花畏惧阳光的炙烤,渴望雨水的滋润。夏天的时候,适合带着避暑的游客,在花下尽情地饮酒作乐。
注释:
- 灵根:生机勃勃的根系,这里指石榴花。
- 逐汉臣:追随汉朝的官员,暗指石榴花的传入与汉朝有关。
- 远自河源至:源头遥远,指石榴花的起源地。
- 流离:漂泊、散落,这里形容石榴花的传播。
- 畏日助殷红:害怕阳光,反而助长了花的红色。
- 冻雨涤浓翠:冰冷的雨水洗刷掉浓厚的绿色。
- 宜携避暑客:适合携带避暑的游客来此游玩。
- 纵横醉:在花下纵情畅饮,享受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歌作品风格严谨,常常融汇历史与现实,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石榴花》写于司马光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自然和人情的关注。这首诗不仅表现了石榴花的美丽,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尤其是在夏日的悠闲氛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诗歌鉴赏:
这首《石榴花》通过描绘石榴花的生长与美丽,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诗的前两句通过“灵根逐汉臣”的描述,讲述了石榴花的起源,表现出对历史的敬畏与追溯;而后两句则着重描绘了石榴花在夏季的景象,红色的花瓣和清新的绿叶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此外,诗中“宜携避暑客,花下纵横醉”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社交生活的向往与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同时,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通过对石榴花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根逐汉臣: 石榴花的根源是从汉朝的官员那里传来的。
- 远自河源至: 这种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河流之地。
- 流离遍中壤: 石榴花在不同的地方传播,生生不息。
- 今兹尽苗裔: 现在这一带的石榴花已经繁衍出许多后代。
- 畏日助殷红: 石榴花害怕阳光的暴晒,却让花朵更加鲜红。
- 冻雨涤浓翠: 冷雨洗刷掉了浓郁的绿色,使花更显鲜艳。
- 宜携避暑客: 适合带着避暑的游客来此游玩。
- 花下纵横醉: 在石榴花下,纵情畅饮,享受美好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榴花的生长比作历史的传承。
- 对仗:诗句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石榴花“畏日”的情感,使其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石榴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榴花:象征着繁荣与生机,寓意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 阳光与雨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避暑客:象征着人们在自然中寻求休闲与快乐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根”指的是什么? A. 石榴花的根
B. 汉朝的臣子
C. 河流 -
诗人对石榴花的态度是: A. 轻蔑
B. 热爱
C. 忽视 -
“宜携避暑客”中“宜”字的意思是: A. 不适合
B. 适合
C. 必须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但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与国破家亡的忧愁。
- 李白《庐山谣》:通过自然景物表现豪情与壮志,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大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司马光与他的时代》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