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僚有独游东园者小诗寄之三首
作者: 司马光
城楼传晚鼓,稍稍讼庭稀。
起拂衣中土,还乘款段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城楼上传来晚鼓的声音,庭院中人迹渐稀。诗人起身拂去衣服上的尘土,准备乘坐轻便的车马归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城楼:古代城内的高楼,通常用于守望和传递信息。
- 晚鼓:指傍晚时分敲响的鼓声,常用于报时或警示。
- 稍稍:表示渐渐,慢慢地。
- 讼庭:指法庭或争讼的地方,这里暗指人少的庭院。
- 拂衣:轻轻拂去衣服上的灰尘。
- 中土:指衣服上的尘土。
- 款段:轻便的车马。
- 归:回家。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城楼传鼓”与古代城市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清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以其《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场景传递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开头的“城楼传晚鼓”不仅设置了一个时间背景,也象征着日暮时分的静谧与安详。随着鼓声的响起,诗人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宁。接着“稍稍讼庭稀”一句,描绘了庭院中人迹渐少的情景,给人以孤独的感觉,但也为接下来的归家之路铺垫了宁静的氛围。
“起拂衣中土”表现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腻观察,拂去衣物上的尘土,暗示着一种向往自由与清新生活的态度。最后的“还乘款段归”则是诗人决定回家的标志,表达了他对温暖家庭的渴望和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内心平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楼传晚鼓:描写了黄昏时分城楼传来的鼓声,为整首诗营造了时间背景。
- 稍稍讼庭稀:庭院渐渐冷清,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寂的感受。
- 起拂衣中土:动词使用“起”和“拂”,表现出诗人的行动与内心的细腻思考。
- 还乘款段归:表明诗人向往归家的心情,强调了归属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两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城楼”、“晚鼓”、“庭稀”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象征:鼓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拂去尘土象征着对过去的释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归属感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安宁与淡泊心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楼:象征着历史与传统。
- 晚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
- 庭院:象征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的空间。
- 尘土:象征着生活的烦扰与世俗的牵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城楼传晚鼓”意指什么? A. 早晨的鼓声
B. 黄昏的鼓声
C. 夜晚的鼓声
D. 白天的鼓声 -
“稍稍讼庭稀”中的“讼庭”指什么? A. 争讼的地方
B. 法庭
C. 庭院
D. 学校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何种生活的向往? A. 喧闹的生活
B. 宁静的生活
C. 繁忙的生活
D. 奢华的生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均表现出宁静自然的主题,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司马光则更强调内心的感受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诗经》
- 《全宋诗》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