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尧臣的《和潘叔治题刘道士房画薛稷六鹤图六首其三唳》原文如下:
引吭向层霄,声闻期在耳。
鼓吻意岂疏,知音何已矣。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
白话文翻译:
我高声鸣叫,声音希望能传入云霄。
发出的声音难道会显得疏离吗?
知音又在哪里呢?
怎么能让九皋的回声,流传到万里之外呢?
注释:
- 引吭:“引吭”意为高声呼叫。
- 层霄:指高空,云霄之上。
- 声闻期在耳:声音希望能被听见,期待能传入耳中。
- 鼓吻:指发声的嘴唇,发出的声音。
- 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知音难觅。
- 九皋:古代诗中常用来指代水边,意指声音能回响的地方。
- 流响入万里:声音能够传播到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受到王安石的影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梅尧臣与朋友潘叔治的交往过程中,潘叔治所绘的“六鹤图”引发了梅尧臣的思考,表达出对艺术和友情的渴望。诗中描绘了高声呼唤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知音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高亢激昂的语调,传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开头“引吭向层霄”,展现了诗人发声的豪情,声响希望能穿透云霄,象征着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追求。第二句“声闻期在耳”透露出一种期待与渴望,诗人想要让自己的声音被理解和聆听,反映了对知音的渴求。
接下来的“鼓吻意岂疏”,诗人自问自己的发声是否显得疏远,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忧虑。最后一句“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不仅表达了声音的远播,也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的传播。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引吭向层霄:表达出诗人高声呼叫的愿望,渴望声音能够传向高空。
- 声闻期在耳:表达希望声音能够被他人听见,体现出对理解与共鸣的期待。
- 鼓吻意岂疏:自问声音是否显得孤独,透露出内心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 安得九皋同,流响入万里: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愿意让声音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引吭”比喻发声的勇气与决心。
- 对仗:如“声闻期在耳”与“安得九皋同”,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流响入万里”夸大了声音的传播,表达了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强调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与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孤独感和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层霄:象征高远和理想。
- 九皋:象征声音的传播和共鸣。
- 声:象征个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引吭”的意思是?
- A. 低声私语
- B. 高声呼叫
- C. 默默无闻
- D. 轻声吟唱
-
“安得九皋同”中的“九皋”指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远方的山
- C. 水边的地方
- D. 幽静的园林
-
诗人对知音的态度是?
- A. 满不在乎
- B. 渴望与追求
- C. 嫌弃与无奈
- D. 轻视与忽略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杜甫的作品都表现了对知音的渴望,但梅尧臣的诗更集中于声音的传播与内心的孤独,而杜甫则更注重情感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集》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