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窠依约百年馀,
蠹蘖重重艾衲铺。
亲见主人来买地,
遮番添得白髭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约可见的百年老梅树的景象,树上覆盖着厚厚的虫害和杂草。诗人亲眼目睹了一个主人前来购买这片土地,而他则在一旁遮挡着阳光,心中感慨万分,似乎在想象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
注释
- 高窠:高处的树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
- 依约:依稀可见,指远处的梅树在阳光中影影绰绰。
- 蠹蘖:虫害和杂草,指梅树遭受的侵害,象征着衰败。
- 艾衲:艾草,古时常用来驱邪或作为药用,这里指代杂草覆盖的情景。
- 遮番:遮挡,形容诗人遮住阳光,似乎在保护这片土地。
- 白髭须:白色的胡须,暗示主人年老,岁月的无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梅树,历来被视为坚韧与高洁的象征,尤其在寒冬中更显其傲然独立的气质。梅树的生长与衰败常常引发人们对时间的思考,尤其是在诗中隐含的主人前来买地的情节,似乎在传达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词风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玉照堂观梅二十首》是张镃以梅花为主题的诗作,反映了他对梅树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岁月流转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览梅树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他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梅树的境况,从高处的枝条到虫害的侵扰,再到主人前来的场景,层层递进,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变化。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与对过往美好的追忆。梅树作为一种象征,既代表着生命的坚韧,也显示了岁月的流逝。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命与存在的哲学思考。通过“白髭须”的描写,诗人似乎在隐喻着时间对人的影响,让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人生命短暂的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窠依约百年馀:描绘了梅树的高大与悠久,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积淀。
- 蠹蘖重重艾衲铺:描绘出梅树遭受虫害和杂草侵扰的现实,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环境的影响。
- 亲见主人来买地:诗人亲眼目睹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暗示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
- 遮番添得白髭须:通过老人的形象,反映时间的无情,增添了一种悲凉的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树的高窠比作时间的见证,传达了岁月的流逝。
- 拟人:赋予梅树以生命的特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关切。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哲理观察。通过梅树的描绘,深刻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树:象征坚韧与高洁,代表着生命的韧性。
- 虫害与杂草:象征着环境对生命的威胁,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 买地:象征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反映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 白髭须:象征年老与岁月的流逝,增添了诗的悲凉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窠”指的是:
- A. 低矮的树枝
- B. 高处的树枝
- C. 梅花的花瓣
- D. 地面的杂草
-
“遮番”在诗中意思是:
- A. 遮挡阳光
- B. 遮挡风雨
- C. 遮住眼泪
- D. 遮住声音
-
诗中描绘的主人有何特点?
- A. 年轻
- B. 年老
- C. 忙碌
- D. 快乐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同样以梅花为主题,表现高洁与坚韧的精神。
- 《白梅》 - 陆游:描绘梅花的清雅与品格,展现梅花在寒冬中的傲然。
诗词对比
- 张镃 vs 王安石:两位诗人都以梅花为题材,但张镃更侧重于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感慨,而王安石则强调梅花的坚韧与清丽。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丰富的诗歌背景。
- 《古诗词鉴赏》: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技巧和分析方法,为学习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