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龄叟见寄》

时间: 2025-04-27 23:38:00

方外好交情,诗筒出醉屏。

清能濯骄暑,光欲掩常星。

自愧薄榆景,有生真草亭。

多年只多感,岌岌旧门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龄叟见寄
作者: 陈著 〔宋代〕

方外好交情,诗筒出醉屏。
清能濯骄暑,光欲掩常星。
自愧薄榆景,有生真草亭。
多年只多感,岌岌旧门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对自我的反思。诗外的情谊很好,诗歌让人忘却了醉酒的心情。清风能够洗去炎热,光辉想要遮掩常星。我为自己在薄榆树下的景致感到惭愧,偶尔能看到真正的草亭。多年间只增添了感慨,旧日的门庭依然岌岌可危。

注释

  • 方外:指世外、超然的境界,形容诗人心灵的洒脱。
  • 醉屏:指醉酒后平静的心境。
  • 薄榆:薄薄的榆树,象征诗人所处的环境。
  • 真草亭:指真实的草亭,象征诗人对真实生活的向往。
  • 岌岌:形容不稳固,脆弱不堪,隐喻旧日的情感与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和人情。其作品多蕴含哲理,颇具音乐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陈著与友人交流的时刻,友谊的温暖让他产生了对生活的思考,反映出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诗歌鉴赏

《次韵龄叟见寄》一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自我境遇的反思。通过“方外好交情”开篇,设定了一个超然洒脱的友谊背景,展现出一种想要逃避尘世的渴望。这种情感在“诗筒出醉屏”中得以升华,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畅快,仿佛借助诗歌的力量洗去生活的困扰。

“清能濯骄暑,光欲掩常星”两句则表现了自然的焕发与诗人的内心感受,清风能够洗去盛夏的炎热,光辉想要遮掩永恒的星辰,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接下来的“自愧薄榆景”则揭示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自省,薄榆树下的景致让他感到惭愧,说明他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最后的“多年只多感,岌岌旧门庭”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经历了许多,却只增添了无尽的感伤,旧日的回忆如同不稳固的门庭,时刻面临风雨的洗礼。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外好交情:在超然的境界中,友情显得尤为珍贵。
  2. 诗筒出醉屏:诗歌使人忘却醉酒的困扰,心境豁然开朗。
  3. 清能濯骄暑:清风能洗去炎热,象征纯净的心境。
  4. 光欲掩常星:光明渴望遮掩恒星,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5. 自愧薄榆景:对自我环境的惭愧,隐喻对现实的不满。
  6. 有生真草亭:向往真实的生活,渴求简单与宁静。
  7. 多年只多感:经历岁月的洗礼,感慨愈加深厚。
  8. 岌岌旧门庭:旧日的回忆如同不稳的门庭,脆弱而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诗筒”比喻诗歌的表达。
  • 对仗:如“清能濯骄暑,光欲掩常星”,形成和谐的音律。
  • 象征:薄榆、真草亭等意象,象征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与对自我境遇的反思,展现了人在经历岁月后对情感的感慨,以及对真实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清风:象征纯净与心灵的洗涤。
  • 薄榆:代表诗人所处的环境,隐含对现实的反思。
  • 真草亭:象征真实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方外”指的是什么境界? A. 俗世
    B. 超然
    C. 喧嚣

  2. “自愧薄榆景”中的“薄榆”象征什么? A. 诗人的志向
    B. 诗人的环境
    C. 诗人的朋友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财富的追求
    B. 对友情的珍视与自我反思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陈著的《次韵龄叟见寄》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同样表现了对友情和孤独的思考,但李白更多地强调了酒与自然的关系,而陈著则侧重于对自我境遇的反省与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