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27 03:24: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年事夕阳红。霜满髯丛。摩挲苍藓石婆翁在京口夹冈。能见几人曾百岁,一笑书空。回首棣华中。消得春浓。平生心事两惺忪。杖屦相从须放密,山月溪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年老时的心境。夕阳映红了天边,白霜覆盖了胡须。苍老的老人坐在京口的山冈上,轻轻抚摸着青苔石头。能有多少人能活到百岁呢?我不禁一笑,仿佛一切都只是空谈。回首往昔,棣花盛开时光已然流逝,春天的浓烈气息逐渐消散。心中往事如同两只惺忪的眼睛,模糊而不清。我们在山水之间相依相伴,放慢脚步,享受山月与溪风的美好。
注释:
- 夕阳红:夕阳西下,形容年纪渐长。
- 霜满髯丛:白霜覆盖在胡须上,象征衰老。
- 摩挲:轻轻抚摸,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苍藓石:青苔覆盖的石头,象征岁月的沧桑。
- 棣华:棣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年轻时光。
- 杖屦:手杖和鞋子,暗示年老行走的状态。
典故解析:
- 百岁:古代常见的长寿理想,代表对生命极致的追求。
- 书空:形容空谈或无意义的言辞,暗示人生的无常。
- 山月溪风: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山水、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作品多受自然启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浪淘沙》创作于陈著晚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借助自然景象,诗人回忆往事,思考长寿和生命的意义,显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歌鉴赏:
《浪淘沙》通过描绘夕阳、白霜和青苔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衰老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便以“年事夕阳红”引入,营造出一种温暖却略显忧伤的气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回忆起自己的往事,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尤其是“能见几人曾百岁,一笑书空”一句,表现了对长寿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诗中的自然意象如“山月溪风”,不仅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与其说是对生命的惋惜,不如说是在面对衰老时的一种淡然和从容。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的情怀,即使面对岁月的无情,诗人依然愿与自然相伴,享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年事夕阳红:描绘老年时夕阳的景象,象征生命进入暮年。
- 霜满髯丛:白霜覆盖在胡须上,暗示衰老的状态。
- 摩挲苍藓石婆翁在京口夹冈:老人坐在山冈上,轻轻抚摸着青苔石,展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能见几人曾百岁,一笑书空:人活到百岁的人少之又少,感叹人生的短暂,空谈无益。
- 回首棣华中,消得春浓:回忆年轻时光,感叹春天的美好已然逝去。
- 平生心事两惺忪:人生的心事如同朦胧的双眼,模糊而不清。
- 杖屦相从须放密,山月溪风:与自然相伴,享受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夕阳,生动形象地表达衰老的主题。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春浓”的消逝,表现了时间的无情。
- 对仗:如“杖屦相从须放密”,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衰老、时间与自然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尽管衰老不可避免,但诗人依然选择与自然相伴,享受生活的美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生命的终结,暗示时光的流逝。
- 霜:代表着衰老和生命的脆弱。
- 苍藓石:象征岁月的积淀与沧桑。
- 棣华:象征青春与美好时光。
- 山月溪风:自然的美好,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浪淘沙》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 A. 李白
- B. 陈著
- C. 杜甫
-
诗中“霜满髯丛”所表达的含义是?
- A. 年轻
- B. 衰老
- C. 快乐
-
“能见几人曾百岁”的意思是?
- A. 很多人活到百岁
- B. 很少有人活到百岁
- C. 百岁是普通的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描绘人生感慨与自然景象。
- 《静夜思》(李白):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孤独与思索。
诗词对比:
- 《浪淘沙》与《登高》:两首诗都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但《登高》更侧重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而《浪淘沙》则更为个人化,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