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晟别瀹》

时间: 2025-02-04 15:34:42

世态悠悠合与分,人生总是一浮云。

瘦□凄恻来东野,妙墨淋漓恍右军。

棠峤别时如梦寐,竹林何日共朝曛。

吾今耄矣虽多感,风月相期未厌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陈晟别瀹
作者: 陈著 〔宋代〕

世态悠悠合与分,人生总是一浮云。
瘦凄恻来东野,妙墨淋漓恍右军。
棠峤别时如梦寐,竹林何日共朝曛。
吾今耄矣虽多感,风月相期未厌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认为人生就像一缕浮云,难以把握。诗人感叹自己在东野生活的瘦弱和凄凉,仿佛看到了王羲之那种笔墨淋漓的才情。离别时在棠峤的情景如同梦中,竹林间何时才能共赏朝霞。尽管自己年事已高,感慨万千,但对风月的期待依旧没有减退。

注释:

  • 世态悠悠:社会的状态变幻不定。
  • 浮云: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 瘦凄恻:指诗人感到瘦弱而凄凉。
  • 妙墨淋漓:形容书法或绘画的技艺高超。
  • 右军:指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 棠峤:地名,诗人所指的别离之地。
  • 朝曛:指早晨的阳光,象征新生和希望。
  • 耄矣:年老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反映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别时,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映射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际关系的变迁。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友情的珍贵。开头两句用世态的变化引入,展现了人生如浮云般的短暂,给人一种无奈的感受。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瘦凄恻”描写自己在东野的生活状态,暗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愁苦,而“妙墨淋漓”则回忆起书法大家王羲之的才华,表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随后的离别景象用“如梦寐”来形容,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又是对未来相聚的渴望。最后两句表达了尽管年岁已高,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风月的期待并未减退,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世态悠悠合与分:社会的变化让人感慨聚散无常。
  2. 人生总是一浮云:人生短暂,如浮云般飘忽不定。
  3. 瘦凄恻来东野:描述自己在东野的瘦弱与凄凉。
  4. 妙墨淋漓恍右军:想起书法大家王羲之,感叹技艺之美。
  5. 棠峤别时如梦寐:离别时的情景如同梦境一般。
  6. 竹林何日共朝曛:渴望与友人在竹林中再次看到朝阳。
  7. 吾今耄矣虽多感:感慨自己已年老,情感依旧丰富。
  8. 风月相期未厌闻:对风月的期待未减,仍然渴望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云,强调其短暂性。
  • 拟人:赋予“风月”以情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与人生的思考,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云:象征人生短暂、变化无常。
  • 东野:代表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妙墨:象征艺术的美好,反映诗人对文化的向往。
  • 棠峤:离别的地方,暗示情感的牵绊。
  • 竹林:象征友谊的纯净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世态悠悠合与分”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感慨
    • C. 无所谓
  2. “妙墨淋漓”中的“妙墨”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王羲之
    • C. 杜甫
  3. 诗人对“风月”的态度是?

    • A. 厌倦
    • B. 渴望
    • C. 忘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对比,二者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社会的无常,但杜甫更强调国事,而陈著则聚焦于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