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城南僧院》

时间: 2025-01-22 15:34:07

寺对远山起,幽居仍是师。

斜阳通暗隙,残雪落疏篱。

松静鹤栖定,廊虚钟尽迟。

朝朝趋府吏,来此是相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城南僧院
作者: 姚合 〔唐代〕

寺对远山起,
幽居仍是师。
斜阳通暗隙,
残雪落疏篱。
松静鹤栖定,
廊虚钟尽迟。
朝朝趋府吏,
来此是相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远山对面的僧院。诗人感慨,这个幽静的地方依然是修行的圣地。夕阳透过窗缝洒入室内,残雪悄然落在稀疏的篱笆上。松树静谧,白鹤栖息在这里,长廊显得空荡荡的,钟声显得格外悠长、迟缓。每天都有官吏前来,这里对他们的到来是非常合适的。


注释:

  1. :指寺庙,佛教场所。
  2. 幽居:指幽静的居住环境,通常用来形容僧人隐居修行的地方。
  3. 斜阳:指夕阳,光线倾斜的太阳。
  4. 暗隙:指昏暗的缝隙。
  5. 残雪:指未融化的雪,象征寒冷的季节。
  6. 疏篱:稀疏的篱笆,表示环境的宁静。
  7. 松静:松树静谧的状态。
  8. 鹤栖:白鹤栖息,象征着清幽与高洁。
  9. 廊虚:长廊空荡,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10. 朝朝趋府吏:每天都有官吏奔波向外,指繁忙的世俗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字子云,号青山,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公元780年,卒于841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情写景,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表现出一种平静与安宁的气氛,隐喻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寻。


诗歌鉴赏:

《过城南僧院》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僧院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优雅。开篇以“寺对远山起”引入,远山的静谧与寺庙的庄严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接下来的“幽居仍是师”,则道出了隐居者的清高与超脱,令人向往。

诗中“斜阳通暗隙,残雪落疏篱”的描写,生动地呈现出傍晚时分的宁静氛围。夕阳透过阴暗的缝隙洒落,残雪悄然落下,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而“松静鹤栖定,廊虚钟尽迟”则展现出一种静谧的修行生活。松树的静谧与鹤的栖息,象征着高洁与宁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朝朝趋府吏,来此是相宜”,则暗示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无奈,官吏们的到来更显得与这清幽环境的格格不入,反衬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生活的逃避。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状态的渴望,具有深厚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寺对远山起:开篇点明了寺庙的位置,强调了环境的优美。
  2. 幽居仍是师:表明这里是隐居修行的圣地,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3. 斜阳通暗隙:描绘夕阳透过缝隙的景象,营造出安静的氛围。
  4. 残雪落疏篱:雪花轻落,增强了环境的清冷感。
  5. 松静鹤栖定:松树与鹤的意象,象征着静谧与高洁。
  6. 廊虚钟尽迟:长廊空荡,钟声悠长,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7. 朝朝趋府吏:对比世俗生活,突显隐居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松静鹤栖”比喻隐士的清高。
  • 对仗:如“斜阳通暗隙,残雪落疏篱”,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宁静与内心和谐的追求,与世俗繁忙生活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宗教与修行。
  2. 远山:代表了自然的壮丽与静谧。
  3. 斜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4. 残雪:象征着冷清与孤独。
  5. 松、鹤:象征着高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幽居仍是师”中的“师”指的是什么?

    • A. 老师
    • B. 僧人
    • C. 朋友
    • D. 政府官员
  2. 诗中提到的“斜阳”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热情
    • B. 寂寞
    • C. 冷漠
    • D. 安宁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反思
    • D. 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美景和隐居生活的宁静,但其情感更偏向于对自然的沉醉,而姚合的《过城南僧院》则更强调隐居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世俗的逃避。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唐诗鉴赏辞典》
  3.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4. 《唐代诗人姚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