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昔有此峰,在彼江陵先。
举世未能知,愚亦望同贤。我来心益闷,欲上天公笺。
白话文翻译:
曾经有这样一座山峰,位于江陵之前。
全世界都未曾知道,愚钝的人也希望能与智者相同。我来到这里,心中更加烦闷,想给天公写封信。
注释:
字词注释:
- 念昔:回想过去。
- 此峰:指代眼前的山峰。
- 江陵: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
- 愚亦望同贤:愚笨的人也希望与贤者同在。
- 天公笺:天公指天帝,笺是信纸,意指向天帝诉说心中烦闷。
典故解析:
“江陵”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地理位置,许多文人墨客常在此吟咏。提到“同贤”,体现了对智者的向往和自我反省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780年,卒于约850年。他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姚合的诗风清新、细腻,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望江峰》创作于姚合的晚年,时值社会动荡,诗人内心感到无奈与烦闷,从而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诗歌鉴赏:
《望江峰》通过对一座山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当下的困惑。开头二句“念昔有此峰,在彼江陵先”,既表现了对江陵美景的怀念,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境遇的变化。山峰作为自然的象征,代表着不变的永恒,而诗人内心的烦闷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举世未能知,愚亦望同贤”,则反映出诗人对智慧和知识的渴望,表达了对世人无知的失望与对贤者的向往。整首诗在情感上展现出一种无奈和孤独,最终以“欲上天公笺”收尾,强烈地传达出诗人想要倾诉的愿望,以及对解脱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念昔有此峰:回忆过去曾经有这样一座山峰,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在彼江陵先:说明这座山峰位于江陵之前,暗示了历史的延续与个人的渺小。
- 举世未能知:表达对世人的无奈,认为大家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
- 愚亦望同贤: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希望能和聪明人一样,体现了对智慧和理想的向往。
- 我来心益闷:自己来到这里,心情变得更加烦闷,感受到环境与内心的对立。
- 欲上天公笺:想要向天帝写信,诉说自己的心情,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的永恒与个人的烦闷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心情拟人化,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象征:山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而江陵则代表了历史与现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强调了对智慧的渴望与对世俗无知的失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江陵:代表历史与记忆的地点。
- 天公笺:象征对神明的诉说与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陵”是指哪个地方?
- A. 湖北省
- B. 江苏省
- C. 浙江省
- D. 四川省
-
诗人想向谁写信?
- A. 朋友
- B. 天公
- C. 艺术家
- D. 自己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欢乐
- B. 愤怒
- C. 烦闷
- D. 疲惫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姚合的《望江峰》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姚合更注重于内心的烦闷与对智慧的渴望,而王维则传达了一种宁静与淡泊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指南》
- 相关唐代文学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