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寺》

时间: 2025-01-26 06:17:55

暮春之初光景奇,湖平山远最宜诗。

尚余一恨无人会,不见蝉声满寺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禹寺
作者: 陆游 〔宋代〕

暮春之初光景奇,
湖平山远最宜诗。
尚余一恨无人会,
不见蝉声满寺时。

白话文翻译:

初夏的暮春时节,风光奇特,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正是吟诗的好时光。心中仍有一丝遗憾,难以找到人共鸣,只有在这寺庙中,听不到蝉声的回响。

注释:

  • 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通常是四月末到五月初。
  • 光景奇:风景奇特,形容自然景色美丽。
  • 湖平山远: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
  • 尚余一恨: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 无人会:没有人能够理解或共鸣。
  • 不见蝉声满寺时:在寺庙中听不到蝉鸣的声音,暗示寂寞和孤独。

典故解析:

“蝉声”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夏日的到来和生命的繁荣。在此诗中,蝉声的缺失不仅体现了环境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遗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其诗风豪放而情感丰富,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此时身处一处风景优美的寺庙,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却因孤独与未能找到知音而感到遗憾,正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禹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缺失的惋惜。诗的开篇以“暮春之初光景奇”引入,立刻营造出一种美丽的自然氛围。湖面如镜,远山如黛,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画面,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状态。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写道“尚余一恨无人会”,这句表达了深刻的孤独感,尽管身处美景之中,但缺乏可以与之分享的知音,让人倍感失落。

最后一句“不见蝉声满寺时”则在音响上形成了对比,蝉声的缺失不仅是夏天来临的象征,更是诗人心灵深处的孤寂。在这首诗中,陆游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结合,体现了他对友谊的渴望与对生命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情感的深度,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暮春之初光景奇:描绘了初夏来临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欣赏。
  2. 湖平山远最宜诗:湖面平静、远山如黛,是吟诗作对的最佳时机。
  3. 尚余一恨无人会:内心的遗憾,无法找到可以分享这些美景的人。
  4. 不见蝉声满寺时:在寺庙中听不到蝉鸣,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湖平山远”,通过对比增强了自然美的表现。
  • 意象:蝉声、湖面、远山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 比喻与拟人: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展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生命孤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美好。
  • :代表远方的理想与心灵的寄托。
  • 蝉声:象征夏天的生机与热烈,缺失则暗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湖平山远”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城市的喧闹
    • B. 自然的宁静
    • C. 人际的交往
  2. 诗人对“蝉声”的缺失有何感受?

    • A. 忧伤与孤独
    • B. 快乐与满足
    • C. 无所谓
  3. “尚余一恨无人会”中的“恨”指的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恨
    • B. 对友人的思念
    • C. 对生活的不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同样描绘了山水的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但他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陆游的《禹寺》则通过对孤独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解读》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