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时间: 2025-01-10 22:18: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丞相祠堂在哪里可以找到呢?在锦官城外有一片苍翠的柏树。春天的草映衬着台阶,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而隔着树叶的黄鹂鸟唱出的美妙音声显得那么空灵。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谈论国家大计,诸葛亮为两朝的兴亡而尽心尽力。他虽多次出征,却未能凯旋而归,英杰们只能在他面前感叹,眼泪满襟。
注释:
- 丞相:指的是诸葛亮,蜀汉丞相。
- 锦官城:即今天的成都,是蜀汉的都城。
- 柏森森:形容柏树茂密。
- 映阶:映衬台阶。
- 碧草:形容春天草色青翠。
- 黄鹂:一种鸟,歌声优美。
- 三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表明其诚心。
- 开济:帮助和拯救国家。
- 频烦:多次、频繁的意思。
- 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出征未成功便去世。
- 长使英雄泪满襟:使得英雄为其感到惋惜,流泪满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道的关注而著称,反映了唐代从盛到衰的历史变迁。
创作背景:
《蜀相》创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杜甫身处的环境促使他对历史人物的思考,特别是对诸葛亮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蜀相》是一首充满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深情怀念之作。开头两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通过对丞相祠堂的描绘,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气氛,柏树的茂盛与丞相的英才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与人物的伟大。接下来的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则通过春天的美好景象,传达出对诸葛亮生前事迹的追思,虽然春色盎然,但英雄已逝,令人感到一种惆怅。
诗的后半部分更为深刻,三顾频烦的描写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突显了诸葛亮在国家兴亡中的重要地位。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表达了对他未能实现抱负的惋惜,也让人感受到杜甫对历史无常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简练而富有韵味,既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钦佩,也隐含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体现了杜甫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丞相祠堂何处寻:表现出对诸葛亮的追忆,疑问丞相的祠堂在哪里,表达了对历史的渴望与追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描绘了锦官城外苍翠的柏树,呼应了历史的沉重与人物的伟大。
- 映阶碧草自春色:春天的草色映衬着台阶,形成生动的对比,象征着生机与过去的辉煌。
- 隔叶黄鹂空好音:隔着叶子传来的黄鹂歌声,表现出美好的音响与英雄的逝去形成对照。
- 三顾频烦天下计:强调刘备的诚意与诸葛亮的智慧,表明他为国家大计的贡献。
- 两朝开济老臣心:指诸葛亮为两个朝代的辅佐,表现了他的忠诚与责任。
- 频烦一作频繁:说明出征的次数多,强调诸葛亮的辛劳。
- 出师未捷身先死:表现出诸葛亮出征未能成功而去世的无奈。
- 长使英雄泪满襟:结尾处感情升华,表达对英雄的惋惜与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春草与黄鹂赋予生命与情感,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历史人物的辉煌与逝去,增强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诸葛亮的怀念和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国家未来的忧虑。杜甫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丞相:象征智慧与忠诚。
- 柏树:象征坚韧与长久。
- 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
- 黄鹂:象征美好与逝去的音韵。
- 泪满襟:象征悲伤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蜀相》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 B. 杜甫
- C. 李白
- D. 王维
-
“三顾频烦”的意思是?
- A. 多次拜访
- B. 频繁出征
- C. 三次出征
- D. 三次失败
-
诗中的“黄鹂”代表什么?
- A. 战争
- B. 美好的音声
- C. 逝去的英雄
- D. 春天的象征
答案:
- B. 杜甫
- A. 多次拜访
- B. 美好的音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师表》:诸葛亮的辞表,表现了他的忠诚与智慧。
- 《蜀道难》:李白的作品,描绘了蜀地的艰难与险阻,表现出对蜀汉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蜀相》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均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物的思考,但杜甫更关注社会现实与责任,李白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壮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