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
风扫柴门净,银灯吐玉花。
纳凉凭石,待月上窗纱。
老去心犹壮,秋来鬓任华。
不妨高枕睡,无梦到公家。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晚风扫过柴门,院子里格外干净。银色的灯光照耀着,仿佛吐出玉色的花朵。傍晚时分,我倚在石头上纳凉,静静等待明月升起,照亮窗纱。虽然年纪渐长,但心中依然壮志未酬。秋天来了,白发也随之而增。何不高枕而眠,做一个无梦的好觉,远离世俗的烦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风扫:风吹拂,清扫。
- 柴门:木柴的门,指农家小院。
- 银灯:银色的灯光。
- 玉花:比喻灯光如同玉石般纯净。
- 纳凉:在户外乘凉。
- 凭石:依靠石头,坐着。
- 窗纱:窗户上的薄纱,透光又遮挡视线。
- 老去:年纪增长,变老。
- 心犹壮:心中仍然有年轻的壮志。
- 鬓任华:鬓发白了,任其自然。
- 高枕睡:将头枕高,安然入睡。
- 公家:指世俗的生活和责任。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整体意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表现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自我安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遁翁,字不详,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他的作品多表现出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常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秋晚》创作于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清凉,在生活的琐碎与年华的流逝中,体悟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诗歌鉴赏:
《秋晚》是一首描写秋夜宁静情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风扫柴门净,银灯吐玉花",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境。随后“纳凉凭石,待月上窗纱”,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时光的珍惜。诗中提到“老去心犹壮,秋来鬓任华”,这句透露出诗人对年龄的坦然接受,虽然岁月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内心的壮志仍然不减。
最后一句“不妨高枕睡,无梦到公家”,则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然,选择放下负担,享受当下的宁静与安逸。整首诗以秋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扫柴门净:描绘秋风吹拂,清扫了院子的宁静与整洁。
- 银灯吐玉花:灯光如同玉花般闪耀,增添了夜晚的美感。
- 纳凉凭石:诗人倚靠在石头上,享受凉爽的秋夜。
- 待月上窗纱:静待月亮升起,期待美丽的月光洒在窗纱上。
- 老去心犹壮:尽管年纪大了,内心的志向和激情依旧旺盛。
- 秋来鬓任华:秋天来临,白发自然生长,表现出对老去的接受。
- 不妨高枕睡:没有什么挂虑,放松入眠。
- 无梦到公家:安然入睡,无需担心世俗的琐事。
修辞手法:
- 比喻:“银灯吐玉花”中的灯光比作玉花,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与句之间有着和谐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诗中“风”、“灯”、“月”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宁静的秋夜画面,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心中对生命的淡然与洒脱。诗人在老去中接受自我,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换。
- 灯:代表温暖与宁静,照亮生活的希望。
- 月:象征清幽与思念,带来诗意的幻想。
- 石:体现坚固与稳重,诗人依靠的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银灯吐玉花”形象比喻了什么?
- A. 秋天的花朵
- B. 灯光的美丽
- C. 诗人的心情
-
"老去心犹壮"中的“壮”指的是?
- A. 年轻
- B. 壮志
- C. 身体强壮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忧虑重重
- B. 漠然置之
- C. 追求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秋晚》与《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秋晚》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宁静,而《月夜忆舍弟》则更多地表现思念与忧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