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黄花·众生万过》

时间: 2025-01-11 20:05:06

众生万过。

有天来大。

觉世梦知空,莫争人我。

应变爱憎,无竞无灾祸。

眼前事,顿明识破。

敬道修因果。

颠猿紧锁。

得自然真慧,住行坐卧。

达理了,仙经物外灵无堕。

隐洞天,古今几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黄花·众生万过
作者: 刘处玄 〔元代〕

众生万过。有天来大。
觉世梦知空,莫争人我。
应变爱憎,无竞无灾祸。
眼前事,顿明识破。
敬道修因果。颠猿紧锁。
得自然真慧,住行坐卧。
达理了,仙经物外灵无堕。
隐洞天,古今几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感慨和对生命本质的觉悟。诗人认为众生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过失和磨难,但这些都是由于无明和执着造成的。只有当我们能够觉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再争执于个人的得失时,才能超越爱恨情仇,避免灾祸。面对眼前的事情,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其本质,敬重道理,修行因果法则,才能解脱被困的状态。最终,获得自然的智慧,做到随心所欲,达到超然的境界,在世外桃源中,古今多少人又能真正领悟。


注释:

  • 众生:指世间所有生命,强调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共同遭遇。
  • 觉世梦知空:觉悟世间一切如梦,意识到其实空无。
  • 无竞无灾祸:不再争斗,避免灾难。
  • 敬道修因果:尊重道理,修行因果法则,强调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 隐洞天:指理想的修行境地,超脱世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处玄,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与道教思想有关,其诗风清新隽永,常以自然景物和哲理思考为题材。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道教文化盛行的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人生苦难的超越和对道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惜黄花·众生万过》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通过对众生苦难的深刻理解,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中主张放下争执,超越个人的爱憎情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道理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用“觉世梦知空”这一句,点明了人生如梦的主题,暗示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和虚幻的,能对此有所觉悟,方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智慧。

诗的最后两句“隐洞天,古今几个”,更是引人深思,隐喻那些能够领悟道理、超脱世俗的修行者在历史长河中是何其稀少。整体上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呼应了整个社会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众生万过:多种过失与苦难的集合,暗示人类的共同命运。
  2. 有天来大:指某种天命或外力的来临,象征着无法避免的命运。
  3. 觉世梦知空:觉悟世间一切如梦,认识到事物的空虚本质。
  4. 莫争人我:劝人放下对个人得失的执着。
  5. 应变爱憎:顺应变化,淡化对情感的执着。
  6. 无竞无灾祸:不争斗,自然就会减少灾难。
  7. 眼前事,顿明识破:面对现实,要能够迅速洞察事物的真相。
  8. 敬道修因果:尊重真理,修习因果法则。
  9. 颠猿紧锁:形象地表现出人们被欲望锁住的状态。
  10. 得自然真慧:获得真正的智慧,达成自然的状态。
  11. 住行坐卧:生活中的一切行为都要随心所欲。
  12. 达理了,仙经物外灵无堕:理解了道理,超越世俗,保持灵性。
  13. 隐洞天,古今几个:理想的修行境地有多少人能达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世事比作梦,形象地表达了其虚幻性。
  • 对仗:如“敬道修因果”与“颠猿紧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强调放下个人情感、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意象分析:

  • 众生:象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与苦难。
  • :指代生命的虚幻与无常。
  • 因果:强调因果法则的重要性,反映出道教思想。
  • 洞天:象征理想的修行境地,隐喻真正的解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众生万过”指的是什么?
    A. 个人的错误
    B. 所有生命的共同苦难
    C. 社会的变化
    D. 个人的成功

  2. 诗人认为应该如何对待爱憎情感?
    A. 争斗
    B. 放下
    C. 强化
    D. 掩饰

  3. “隐洞天”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A. 理想的修行境地
    B. 物质的享受
    C. 社会的繁华
    D. 个人的野心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刘处玄的《惜黄花·众生万过》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内心的觉悟与超脱,而后者则通过景象描绘传达了壮阔的情感与理想。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处玄研究》
  • 《道教文化与元代文学》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