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养疾清溪曲,风林几著霜。
细书如助嬾,薄酒不成狂。
老叹朋侪尽,闲知岁月长。
柴门偶一出,倚杖立斜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溪边养病的情景,风吹拂着林间,树叶上已然沾染了霜。细细的书信让我感到懒惰,微薄的酒也无法让我放纵狂欢。年纪渐长,我感叹朋友们都已经离去,闲暇中我才能体会岁月的漫长。偶尔走出柴门,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斜阳下。
注释:
- 养疾:指养病,调养身体。
- 清溪曲:清澈的小溪蜿蜒曲折。
- 风林几著霜:“几”指几多,意为风吹过的树林上已落霜。
- 细书如助嬾:细小的书信让我感到懒惰。
- 薄酒不成狂:淡薄的酒喝了也无法让我醉狂。
- 老叹朋侪尽:年长了,感叹朋友们都已离去。
- 闲知岁月长:在闲暇中意识到岁月的漫长。
- 柴门偶一出:偶尔走出家门。
- 倚杖立斜阳:拄着拐杖,站在夕阳的余晖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以抒发忠诚和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杂赋》写于陆游晚年,彼时国家动荡,个人经历了诸多波折,身心俱疲。诗中透出对友人的怀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淡然。
诗歌鉴赏:
《杂赋》以清新自然的景象,表达了陆游晚年的孤寂与感伤。诗的开头描绘了养病的环境,清溪与树林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由外在的环境转向内心的感受,细腻的书信成为了他内心懒惰的象征,微薄的酒意也无法带来快乐,反而更显孤独。
陆游在诗中感叹“朋侪尽”,友人的离去让他感到人生的无奈,光阴的流逝愈发显得漫长。结尾处,作者偶尔走出柴门,倚杖而立,虽然身处斜阳之下,象征着老年的夕阳,但却流露出一种闲适与淡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陆游对岁月、友谊与生命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淡然接受,给人以温暖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养疾清溪曲:描绘了作者在溪边养病的环境,清溪的曲折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风林几著霜:风吹拂树林,霜已经悄然落下,暗示着秋冬的来临,岁月的流逝。
- 细书如助嬾:细小的书信让人感到懒惰,这里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懒散。
- 薄酒不成狂:微薄的酒意无法让人放纵,反而显得更加孤独。
- 老叹朋侪尽:年老时,回首往事,感叹朋友们都已离去,显得更加寂寞。
- 闲知岁月长:在闲暇中,感受到时间的漫长与生命的孤独。
- 柴门偶一出:偶尔出门,暗示着作者对外界的向往。
- 倚杖立斜阳:拄着拐杖,站在夕阳下,象征着老年与生命的沉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细节与自然景观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薄酒不成狂”与“细书如助嬾”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孤独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个人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老年人的孤独、对友谊的怀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象征宁静与清澈,暗示内心的平和。
- 风林:代表自然的变化与岁月的流逝。
- 薄酒:象征着生活的清淡与无奈。
- 斜阳:象征老年与生命的余晖,既有温暖,又带些凄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赋》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陆游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细书如助嬾”具体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朋友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懒散
-
诗中“倚杖立斜阳”暗示了什么?
- A. 年轻
- B. 老年与孤独
- C. 快乐生活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的《杂赋》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时光的感慨。陆游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内心的反思,而杜甫则通过对月夜的描写渗透出更深的思乡情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相似,但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