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宿大塘市》

时间: 2025-02-04 15:37:58

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风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

意思解释

晚宿大塘市

原文展示

仆仆征鞍日向西,相将山色界湘漓。
风多火种春犹烧,客每露行朝未炊。
燕傍人家犹细认,马行官道似曾知。
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

白话文翻译

我骑马向西而行,同行的人也在欣赏山水相接的美景。
春风和煦,火堆的烟雾在阳光下飘散,旅客每次露宿行程,早晨却总是无法煮饭。
我在燕子停靠的人家旁边细细辨认,马儿在官道上走得似乎很熟悉。
眼前的风物如同无尽的画卷,我却只能用吟唱的马鞭写下几首诗。

注释

  • 仆仆:形容马行走的声音,意指马匹缓慢而稳重地走。
  • 征鞍:骑马出行的鞍具。
  • 湘漓:指湘江与漓江,形容山水的交汇之美。
  • 风多火种:春风和煦,适合生火取暖或做饭。
  • 客每露行朝未炊:旅客每次夜间露宿,早晨却无法做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以其诗作展现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旅途中,表现了诗人在大塘市的住宿经历,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以及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晚宿大塘市》展现了诗人李曾伯在旅途中的感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画面感的氛围。诗的开头就交代了行程和景色,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刻。山水相连的景象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的“风多火种春犹烧”,揭示了春天的温暖与生机,借此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旅客的孤独感在“客每露行朝未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诗人虽身处美景之中,却因流浪而感到的无奈。最后,诗人用“眼前风物纪无尽,剩费吟鞭几首诗”来总结,表达了对自然的无限感慨和对生活的深思。整首诗在优美的景色与内心的孤寂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仆仆征鞍日向西:骑马出行,向西方前行,表明旅途的方向。
    • 相将山色界湘漓:同行者共同欣赏美丽的山色,湘江与漓江交汇的自然风光。
    • 风多火种春犹烧:春风温暖,正是生火的好时节,暗示旅途的艰辛与生活的基本需求。
    • 客每露行朝未炊:每次露宿,早晨却无法做饭,展现出流浪生活的无奈。
    • 燕傍人家犹细认:在燕子栖息的人家旁,细细辨认着周围的环境。
    • 马行官道似曾知:马儿走在官道上,似乎对路途非常熟悉,暗示对流浪生活的某种适应。
    • 眼前风物纪无尽:面前的风景如画卷般无尽,暗示自然的丰富多彩。
    • 剩费吟鞭几首诗:尽管风景优美,自己却只能吟唱几首诗,感叹创作的局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无尽的画卷,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拟人:赋予马儿“似曾知”的特性,体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春风:代表生活的生机与温暖。
  • 燕子: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且有归属感的隐喻。
  • :代表旅途的艰辛与流动的生活,体现了诗人的流浪状态。
  • 官道:象征着人生的道路和选择,带有历史的沉淀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是哪一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山色界湘漓”中“湘漓”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A. 长江与黄河
    B. 湘江与漓江
    C. 赣江与珠江
    D. 淮河与运河

  3. 诗中提到的“客每露行朝未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流浪生活的无奈
    C. 对家的思念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表达了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悟。
  • 《春望》(杜甫):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与社会动荡的对比。

诗词对比

  • 李白 vs. 李曾伯:李白的作品多表达豪情壮志,而李曾伯则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内心感受。
  • 杜甫 vs. 李曾伯:杜甫的诗歌常关注社会现实,李曾伯则更侧重于个体的自然体验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