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坛福地》

时间: 2025-01-27 04:21:31

松萝滴翠白昼阴,七十二峰中最深。

绿毛仙翁已仙去,惟有石坛留竹坞。

竹阴扫坛石槎牙,汉时风雨生藓花。

山中笙鹤尚遗响,湖外人烟惊岁华。

道人眸子照秋色,邀我分山筑丹室。

驱丁役甲莫儿嬉,渴饮隐泉饥饵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毛公坛福地
范成大 〔宋代〕

松萝滴翠白昼阴,七十二峰中最深。
绿毛仙翁已仙去,惟有石坛留竹坞。
竹阴扫坛石槎牙,汉时风雨生藓花。
山中笙鹤尚遗响,湖外人烟惊岁华。
道人眸子照秋色,邀我分山筑丹室。
驱丁役甲莫儿嬉,渴饮隐泉饥饵术。

白话文翻译:

松树上的青苔在白昼的阴影中滴翠,七十二座山峰中这里最深。绿毛老仙人早已成仙离去,只有这块石坛还留存竹林的幽静。竹阴扫去坛上石块的牙印,汉朝时的风雨中长出了青苔的花朵。山中笙声和仙鹤的鸣叫仍旧回荡,湖外的人烟让人感到岁月的惊叹。道人眼中映照着秋天的色彩,邀请我在山中分建丹室。驱使仆人、士兵都在嬉戏,渴望饮泉水、饥饿时吃些药草。

注释:

  • 松萝:指松树上的青苔和藤萝,象征着幽静和清幽的环境。
  • 七十二峰:可能指一个特定的山脉,象征高险和人迹罕至。
  • 绿毛仙翁:传说中的老仙人,暗指隐士或修道者。
  • 石坛:道教修炼的地方,象征着修身养性。
  • 竹坞:竹林中的小屋,清幽的居所。
  • 笙鹤:笙是一种乐器,鹤是象征长寿的鸟,二者结合暗示自然和谐的声音。
  • 丹室:指道教修炼的房舍,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景仁,号云鹤,南宋时期诗人,精于山水田园诗,风格清丽,常描写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范成大隐居于山林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道教文化的兴趣及对自然的崇敬。

诗歌鉴赏:

《毛公坛福地》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道教思想的向往。诗中第一句“松萝滴翠白昼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幽静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接下来的“七十二峰中最深”,则暗示了这片福地的隐秘和高洁。

诗中提到的“绿毛仙翁已仙去”,表达了对过去隐士的怀念,暗示着隐逸的生活已经不再。石坛和竹坞作为修炼之地的象征,让人联想到道教中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之后的“山中笙鹤尚遗响”,进一步强调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岁月的流逝。

最后几句则有对理想生活的描绘,道人邀约、隐泉、药草,展现了对隐居生活的憧憬,体现出一种超脱俗世的愿望。整首诗融情于景,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令人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萝滴翠:强调自然之美。
  2. 七十二峰:象征隐秘之地。
  3. 绿毛仙翁:隐喻过往的隐士。
  4. 石坛留竹坞:典型的修炼环境。
  5. 竹阴扫坛:表现环境的清幽。
  6. 汉时风雨:历史的沧桑感。
  7. 山中笙鹤:自然的乐声。
  8. 湖外人烟:人世的纷扰。
  9. 道人眸子:道教思想的体现。
  10. 邀我分山:向往隐逸生活。
  11. 驱丁役甲:人世的繁忙。
  12. 渴饮隐泉:渴望自然的滋养。

修辞手法

  • 意象:如“松萝”、“石坛”,代表自然与修道生活。
  • 对仗:如“渴饮隐泉饥饵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和过往隐士的追思。

意象分析:

  • 松萝:象征清幽与长寿。
  • 石坛:代表修炼与清净的生活。
  • 竹坞:隐喻隐士的栖息地。
  • 笙鹤:自然和谐的象征。
  • 隐泉:代表自然的恩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绿毛仙翁”象征什么? A. 隐士
    B. 战士
    C. 商人
    D. 学者

  2. 诗中“竹阴扫坛”表现了什么意境? A. 繁华
    B. 清幽
    C. 喧闹
    D. 破败

  3. “渴饮隐泉”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愿望? A. 追求财富
    B. 向往自然
    C. 追求名利
    D. 渴望权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毛公坛福地》相似之处在于都描绘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描写秋季的宁静,而范成大的诗则更加强调对道教文化的向往与对隐士生活的追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范成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