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谢承明去,聊为塞上行。
千山横朔气,万马动边声。
上谷风沙暗,渔阳鼓角鸣。
江南庾信在,萧飒尽平生。
白话文翻译:
偶然向承明告别,随便写写在塞外的行程。
千山间弥漫着北风的气息,万马奔腾发出边塞的声音。
上谷的风沙弥漫,渔阳的鼓角声响起。
江南的庾信依旧在,然而我已经心灰意冷,了无生趣。
注释:
- 承明:指承明(即李白)这位唐代诗人,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他的怀念。
- 塞上行:指在边塞的旅程。
- 朔气:北风的寒气。
- 渔阳:指渔阳镇,因其地理位置而闻名。
- 庾信:庾信,南朝宋著名诗人,诗人在此提到他表示对往日的怀念。
- 萧飒:指凄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宏烈,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时事的感慨。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擅长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常常蕴含深刻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经历了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失落,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对边塞生活的感受。诗中展现了塞外的壮丽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沧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开头两句通过“偶谢承明去”引入,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接着“千山横朔气,万马动边声”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气氛迅速转向壮阔而又带有忧伤的氛围。接下来的“上谷风沙暗,渔阳鼓角鸣”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两句提到庾信,折射出诗人对江南故土的思念与失落,表现了对人生的无常和对往日美好的追忆。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偶谢承明去:诗人随意向承明告别,暗示了他对往昔的回忆与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 聊为塞上行:随便写写在边塞的行程,表现出一种无奈与随意。
- 千山横朔气:北风的寒气弥漫在千山之间,渲染了边塞的冷寂。
- 万马动边声:万马奔腾的声音响彻边疆,表现出边塞的壮阔和生动。
- 上谷风沙暗:上谷的风沙遮蔽了视线,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 渔阳鼓角鸣:渔阳的鼓角声响起,增添了边塞的生活气息,却也带来一种凄凉感。
- 江南庾信在:提到庾信,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
- 萧飒尽平生:“萧飒”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表明对生活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山横朔气,万马动边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风、马、鼓角等意象相互交织,表现了边塞的广阔与孤独,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江南故土的思念,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山:象征广阔的边塞,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
- 万马:代表边塞的生活气息与动感,传达出一种力量与活力。
- 风沙:象征艰苦的边塞环境,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受。
- 鼓角:代表战争的气息,增强了边塞的悲壮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承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杜甫 -
“万马动边声”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平静的湖面
b) 边疆的生机
c) 安静的书房 -
诗中提到的“庾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南朝
答案:
- b) 李白
- b) 边疆的生机
- c) 南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边塞景象,但更注重壮丽的自然与个人的志向,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 高适的《别董大》: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体现了友谊的深厚与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