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中夜起坐次前韵》
时间: 2025-01-26 00:3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吴秋令迟,得雨亦良悦。
中庭有流萤,烈风吹不灭。
披衣起坐久,鼓角参差发。
西成虽作劳,农事亦渐歇。
老怯岁律残,俛仰忽九月。
蟋蟀鸣壁间,媿汝知时节。
白话文翻译:
东吴的秋天来得晚,虽然下了雨,心情也觉得愉悦。
中庭的地方有流萤飞舞,强烈的风也吹不灭它们的光亮。
我披上衣服坐了很久,听到鼓声和角声交错而来。
虽然西边的工作很辛苦,农事也渐渐停歇。
年纪大了,害怕岁月流逝,抬头低头间已经九月了。
墙壁间的蟋蟀在鸣叫,羞愧你知道这个季节的到来。
注释:
- 东吴:指古代中国东南的吴国,地处今江苏、浙江一带。
- 流萤:即萤火虫,夜晚发光的小虫,象征着秋夜的宁静。
- 披衣:披上衣服,指的是为了抵御寒冷而披衣坐起来。
- 鼓角:古代军中乐器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秋夜的寂静中传来的乐声。
- 岁律:指年岁的规律,岁月的流逝。
- 蟋蟀:一种常在秋季鸣叫的昆虫,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散文作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豪放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描写,尤其擅长表现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感受。
创作背景:
《暮秋中夜起坐次前韵》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常常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个人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秋夜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天的迟到和随之而来的愉悦心情,流萤的出现则增添了夜晚的美感。接着,诗人披衣而坐,听到鼓声与角声交错,暗示着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回忆。
中间几句则透露出诗人对农事渐停和岁月无情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最后以蟋蟀鸣叫结束,既是对时节变换的感知,也是对生命的认知,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出陆游深厚的诗歌造诣和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吴秋令迟,得雨亦良悦:描绘东吴的秋天来得晚,雨水的滋润让心情愉悦。
- 中庭有流萤,烈风吹不灭:流萤在庭中飞舞,强风也无法吹灭它们的光亮,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披衣起坐久,鼓角参差发:夜深人静,诗人披衣坐久,听到鼓声与角声交错,表现出孤寂与思考。
- 西成虽作劳,农事亦渐歇:尽管西边的工作艰辛,农事却逐渐停歇,暗示农忙季节的结束。
- 老怯岁律残,俛仰忽九月:年纪渐长,对岁月的流逝感到恐惧,抬头低头间已经是九月,时间飞逝。
- 蟋蟀鸣壁间,媿汝知时节:蟋蟀在墙壁间鸣叫,羞愧于自己竟然知道这个季节的到来,表现出对时间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披衣起坐久,鼓角参差发”,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流萤、蟋蟀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自然的亲切感。
- 象征:蟋蟀的鸣叫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流萤则象征着夜晚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萤:象征着秋夜的宁静与美好。
- 蟋蟀: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生存的哲理。
- 鼓角: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和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暮秋中夜起坐次前韵》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昆虫是? A. 蝴蝶
B. 蜜蜂
C. 蟋蟀
D. 蚊子 -
“东吴秋令迟”中的“东吴”指的是哪个地区? A. 今广东
B. 今江苏、浙江
C. 今湖南
D. 今四川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描绘秋天的特质与人情。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的作品,表达对过往历史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杜甫的秋诗: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陆游更关注个人的情感与时光的流逝,而杜甫则更多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