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山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54:07

漫山麦垅已青青,云压群峰未肯晴。

泥行若畏荒蹊险,悮听风声作雨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麻子山二首 漫山麦垅已青青,云压群峰未肯晴。 泥行若畏荒蹊险,悮听风声作雨声。

白话文翻译:

漫山遍野的麦田已经泛起了青青的颜色,云层低低地压在群峰之上,天空还未放晴。 在泥泞的小路上行走,仿佛畏惧着荒野小径的险峻,误将风声当作了即将到来的雨声。

注释:

  • 漫山:遍布山野。
  • 麦垅:麦田的行列。
  • 青青:形容麦苗的颜色。
  • 云压群峰:云层低垂,似乎压在山峰之上。
  • 未肯晴:天空还未放晴。
  • 泥行:在泥泞的路上行走。
  • 荒蹊:荒野中的小径。
  • 悮听:误听。
  • 风声作雨声:风声听起来像是雨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宋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山野的景色和行人的感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隐居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野的景色和行人的感受。首句“漫山麦垅已青青”,通过“漫山”和“青青”两个词语,生动地描绘了麦田的广阔和生机。第二句“云压群峰未肯晴”,用“云压”和“未肯晴”表达了天气的阴沉和不确定性。后两句“泥行若畏荒蹊险,悮听风声作雨声”,通过行人的视角,传达了行走的艰难和对天气变化的担忧。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细致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漫山麦垅已青青”:描绘了麦田的广阔和生机,通过“漫山”和“青青”两个词语,传达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活力。
  2. “云压群峰未肯晴”:用“云压”和“未肯晴”表达了天气的阴沉和不确定性,营造了一种压抑和期待的氛围。
  3. “泥行若畏荒蹊险”:通过行人的视角,传达了行走的艰难和对荒野小径的畏惧。
  4. “悮听风声作雨声”:表达了行人对天气变化的担忧,误将风声当作了即将到来的雨声,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和生动性。

修辞手法:

  • 拟人:“云压群峰未肯晴”中的“未肯晴”赋予了云层和天气以人的情感和意志。
  • 比喻:“悮听风声作雨声”中的“风声作雨声”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行人对天气变化的担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细致体验,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意象分析:

  • 麦垅: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丰饶。
  • 云压群峰:象征着天气的阴沉和不确定性。
  • 泥行:象征着行走的艰难和生活的挑战。
  • 风声作雨声:象征着对未来的担忧和不确定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漫山麦垅已青青”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野的荒凉 B. 麦田的生机 C. 云层的低垂 D. 雨水的降临 答案:B

  2. “云压群峰未肯晴”中的“未肯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3. 诗中的“悮听风声作雨声”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生活的感悟 C. 对未来的担忧 D. 对自然的喜爱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野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嵲的《麻子山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但张嵲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行走的艰难和对天气变化的担忧,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张嵲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