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横吹曲辞。入关
作者: 张祜 〔唐代〕
都城连百二,雄险北回环。
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
秦皇曾虎视,汉祖亦龙颜。
何事枭凶辈,干戈自不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都城周围的地势,北面环绕着险峻的山脉,遥远的高山显得更加巍峨,而河流则在侧面绕过关口。秦始皇曾经像猛虎一样注视这片土地,汉高祖刘邦也曾以龙的威仪统治。为何如今却是那些枭雄们在作乱,战乱不断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雄险:形容地势雄伟而险峻。
- 虎视:形容目光如虎,意指警惕、专注。
- 龙颜:指皇帝的威仪和尊贵的面貌。
- 枭凶辈:指一些奸诈凶残的人物。
- 干戈:指战争、武器。
典故解析:
- 秦皇: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象征着强大的统治。
-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代表了另一种强有力的统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世纪。他以诗歌的清新自然和通俗易懂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现实生活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之时,但同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地理与历史的结合,深刻地反映了国家的兴衰与人心的动荡。首联通过描写都城的雄险地势,展示了其作为国家重心的战略地位,接下来的两联则将秦始皇和汉高祖的威势与当今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引发对“枭凶辈”的深刻思考。诗中“干戈自不闲”,更是道出了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
整体而言,张祜以简练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描绘出历史的沉浮与今朝的困惑,使得这首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都城连百二:指代都城及其周边地区的辽阔,强调了其重要性。
- 雄险北回环:描述了都城北面险峻的山势,增强了地理的威严感。
- 地势遥尊岳:高山遥远而尊贵,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气势。
- 河流侧让关:河流绕过关口,暗示地理的复杂与战略意义。
- 秦皇曾虎视:历史的回顾,强调秦始皇的威严和统治力。
- 汉祖亦龙颜:同样的威严,展现汉代的辉煌。
- 何事枭凶辈:疑问句,表达对当今乱世的不解与愤慨。
- 干戈自不闲:揭示了战乱频繁的现实,感慨国家不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秦皇曾虎视,汉祖亦龙颜”,形成强烈的对比。
- 比喻:将统治者比作猛虎、龙,突显其权威。
- 反问:通过“何事”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安定局面的渴望,反映了历史的教训与现实的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城:象征国家的权力中心。
- 北回环:象征险峻的地势,暗示防御的必要性。
- 秦皇、汉祖: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强大的统治。
- 枭凶辈:不法之徒的象征,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 A. 秦始皇
- B. 汉高祖
- C. 刘备
- D. 以上皆是
-
“何事枭凶辈”中的“枭凶”指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 A. 忍辱负重的人
- B. 凶残的恶人
- C. 忍耐者
- D. 英雄
-
诗中提到的地势如何?
- A. 平坦
- B. 难行
- C. 雄险
- D. 开阔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B. 凶残的恶人
- C. 雄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祜与王之涣的诗作都涉及到对壮丽山河的描绘,但张祜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忧虑,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美景的赞美与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张祜更为沉重,王之涣则显得轻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诗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