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麦熟 其三
饿喙偏生事,空言不疗饥。
谁知岁丰歉,实系国安危。
世变到极处,人心无藉时。
客来谈盗贼,相对各愁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饥荒中,空谈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无奈。谁能知道丰年和歉年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当社会变化到极端时,人心也无处依靠。客人来访,只谈论盗贼,彼此都愁眉苦脸。
注释:
字词注释:
- 饿喙:饥饿的嘴,指饥民。
- 空言:空洞的言辞,没有实际意义。
- 岁丰歉:丰年与歉年的变换。
- 实系:实际上关系到。
- 国安危:国家的安定与危机。
- 世变:社会的变化。
- 藉时:依靠的时间或背景。
- 愁眉:愁苦的眉头。
典故解析: 此诗反映了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特别是因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诗人通过描绘饥荒中的人们的困境,反映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字子俊,号复古,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嘉熙年间,正值大旱之年,国家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饥荒的愤懑与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极为简练的语言,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首句“饿喙偏生事”直接点出饥荒带来的社会问题,表明在饥饿中,无论如何的空谈都无法填饱肚子,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愤怒。接着,诗人提到“谁知岁丰歉,实系国安危”,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反思,更是对国家政局的深刻察觉,暗示着丰歉年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世变到极处,人心无藉时”一句,表明在极端的社会变革中,民众失去了寄托与依靠,表现出一种无助与迷惘。而最后两句,客人谈盗贼,相对愁眉,既是对社会治安恶化的描绘,也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在悲观的基调中,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与对社会现状的无奈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饿喙偏生事:饥饿的嘴巴偏偏惹出麻烦,暗示饥荒导致的社会动荡。
- 空言不疗饥:空洞的言辞无法解决饥饿问题,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 谁知岁丰歉:谁能真正知道丰年与歉年的原因,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 实系国安危:丰歉的背后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暗示政治与民生的紧密联系。
- 世变到极处:社会变革到极端,民众生活艰难。
- 人心无藉时:人心失去了依靠,充满不安。
- 客来谈盗贼:来访的客人只谈论盗贼,反映当下社会治安的恶化。
- 相对各愁眉:彼此都是愁眉苦脸,描绘出社会的普遍悲观情绪。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空言不疗饥”与“谁知岁丰歉”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象征:饥饿象征着社会的不安与动荡,盗贼象征着社会治安问题。
- 夸张:描述饥荒带来的极端困境,夸大了人们的无奈与愁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围绕着饥荒与社会动荡,表现出对民生困境的同情与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极端情况下的无助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饥饿: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安。
- 丰年与歉年:反映自然与政治的关系。
- 盗贼:象征社会治安问题,暗示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 愁眉:表现出人们的苦闷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中“空言不疗饥”意指什么?
- A. 言辞无力
- B. 没有人饿
- C. 饥荒即将结束
- D. 只有食物能解决问题
-
“世变到极处”中“世变”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灾害
- B. 社会变革
- C. 经济繁荣
- D. 人口增长
-
诗中提到的“盗贼”主要反映了哪个问题?
- A. 自然灾害
- B. 社会治安
- C. 经济危机
- D. 政治腐败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比较戴复古的《嘉熙己亥大旱荒庚子夏麦熟》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在反映社会困境,但杜甫的诗更强调战争带来的影响,而戴复古则聚焦于自然灾害与民生的联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戴复古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