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亭》

时间: 2025-02-04 15:44:56

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浮鼓未尝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因射构兹亭,序贤仍阅兵。
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
城垒前相壮,溪山势尽倾。
宜哉百里地,浮鼓未尝鸣。

白话文翻译:

因为射箭而建造了这个亭子,顺便让贤士再阅览兵士。
百姓来观看礼仪教育,敌人都畏惧这威严的声势。
在城垒前展现气势,溪山的形势也显得倾斜。
这片百里土地真好,战鼓从未响起。

注释:

  • :指射箭,古代常用于军事训练。
  • :指建筑物,这里是射箭的场所。
  • 序贤:指让有才能的人前来观摩。
  • 庶民:普通百姓。
  • 观礼教:观看礼仪和教育。
  • 群寇:众多的敌人。
  • 威声:威严的声势。
  • 城垒:城墙和防御工事。
  • 浮鼓:指战鼓,未响意味着和平。

典故解析:

本诗体现了宋代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和军事观念。王安石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提倡改革,重视民生和国家安全。诗中提到的“射亭”象征着军事训练和国防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革,推行新法,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改善民生。他的诗作常体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可能是在王安石任职期间,看到百姓的安宁与国家的强盛,感叹军事训练对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而作。

诗歌鉴赏:

《射亭》展现了王安石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百姓安宁生活的渴望。通过描绘射亭的建立,不仅强调了军事训练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贤士的尊重和对百姓的关怀。诗中“群寇避威声”一句,生动地展现出国强民安的景象,威严的声势让敌人不敢靠近,体现了强大国防的必要性。

同时,诗中提到的“溪山势尽倾”,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暗含了在强大国家面前,山水都显得屈服的意象。这种对比加深了诗的意境,使人感受到国家的力量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最后一句“浮鼓未尝鸣”,则是对和平局面的期待和珍惜,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诗词解析:

  • 因射构兹亭:因射箭而建造这个亭子,突出军事活动的背景。
  • 序贤仍阅兵:让贤士来阅兵,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 庶民观礼教:普通百姓来观看,强调了民众参与的重要性。
  • 群寇避威声:敌人畏惧国家的威严,展现国强民安。
  • 城垒前相壮:在城墙前展示力量,增强国防意识。
  • 溪山势尽倾:自然景观与国家的强大相辅相成。
  • 宜哉百里地:称赞这片土地的美好。
  • 浮鼓未尝鸣:期待和平,表达对安宁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庶民观礼教,群寇避威声”,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如“溪山势尽倾”,夸大自然景观与国家力量的关系。
  • 比喻:将军事训练比作国家的根基,暗示强军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军事训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对和平生活的珍视。通过描绘军事活动与百姓生活的关系,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强盛、百姓安宁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 射亭:象征着军事力量和国家安全。
  • 贤士:代表智慧与才能,指引国家未来。
  • 群寇:敌人,代表外来威胁。
  • 城垒:国家的防御,体现力量。
  • 溪山:自然景观,象征和谐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射亭》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王安石
    • C. 李白
  2. “群寇避威声”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敌人进攻
    • B. 敌人畏惧
    • C. 和平谈判
  3. 诗中提到的“浮鼓未尝鸣”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即将来临
    • B. 国家繁荣安宁
    • C. 百姓的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但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王安石的《射亭》形成对比。王安石强调的是国家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而杜甫则描绘了战争的现实与悲哀。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