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

时间: 2025-01-26 04:06:07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意思解释

想得

作者: 韩翃 〔唐代〕

原文展示: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白话文翻译:

在两重门的玉堂之前,寒食节的花枝在正午的月光下摇曳。
我想起那个人,垂着手站立,娇羞地不肯上秋千。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习俗包括吃冷食,纪念先人。
  • 玉堂:古代指华丽的房屋,这里形容环境的优雅和高贵。
  • 垂手立:形容人站立时手自然下垂,表示一种羞怯和不自信的状态。
  • 秋千:一种儿童游乐的器械,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欢乐。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韩翃,字仲衡,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生,风格清新隽永。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寒食节期间,表现了对某位女子的思念与怅惘,反映了诗人在特定节日的心情与感受。

诗歌鉴赏:

《想得》以其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思念。开篇的“两重门里玉堂前”勾勒出一个典雅的环境,既有视觉的美感,又为后面的情感铺垫。接着提到“寒食花枝月午天”,在寒食节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诗人用“花枝”与“月”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那位女子的描写,展现她的娇羞与不自信,这不仅表现了她的性格特征,也反映了诗人心中对这段情感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深情,细腻的情感通过简单的描写传达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思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两重门里玉堂前”:描绘出优雅的环境,暗示一种高贵的生活状态。
    • “寒食花枝月午天”:结合节气与自然,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
    • “想得那人垂手立”:直接表达对心中所爱之人的思念,细致入微。
    • “娇羞不肯上秋千”:强调女子的羞涩与不愿意接受快乐,暗含了情感的复杂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环境与情感相结合,通过“寒食花枝”暗示思念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花枝”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主题围绕思念与爱情展开,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表现了对于美好而又稍显无奈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玉堂:象征着高贵与雅致,代表着美好的环境。
    • 寒食:代表时间与节日,承载着传统文化的记忆。
    • 花枝: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暗示着爱情的美丽与短暂。
    • 秋千:象征着纯真与欢乐,反映了对无忧时光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端午节
      • B. 寒食节
      • C. 中秋节
    2. “玉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贪婪
      • B. 高贵
      • C. 忧伤
    3. 诗中女子的状态如何?
      • A. 自信
      • B. 娇羞
      • C. 生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比较《想得》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而韩翃的诗则更为细腻和柔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