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虚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0:19: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瀛海日月渊,蓬壶仙圣宅。
驾鹤一时游,海面日夜窄。
人生蜉蝣耳,一鬨瓦瓮中。
天地广如许,谁能发其蒙。
丹书千卷藏一尘,子能求之勿从人。
晴窗趺坐春满腹,昆崙待得丹芝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哲理的境界。诗人首先提到瀛海和蓬壶,这里象征着一个理想的、超脱的仙境;而“驾鹤”则暗示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如蜉蝣,像一阵风般匆匆而过,生活就像瓦罐中的吵闹。尽管天地辽阔,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看透其中的奥秘呢?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丹书千卷”,暗示着智慧的积累和内心的追求,最后以“晴窗趺坐”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获得理想中的境界。
注释:
- 瀛海:传说中的海洋,象征着无尽的空间。
- 蓬壶:神话中的仙境,传说中居住着仙人的地方。
- 驾鹤:指乘鹤而游,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长生。
- 蜉蝣:一种昆虫,生存时间极短,用来比喻人生短暂。
- 瓦瓮:古时的陶器,形容狭小的空间。
- 丹书:指重要的书籍,象征智慧和知识。
- 昆崙:传说中的山脉,象征着仙境和长生不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及爱国者,生于浙江绍兴,仕途坎坷,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内容涉及边塞、田园、历史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深受后世喜爱,尤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步虚四首》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理想的深刻思考。诗作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既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步虚四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这里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仙境来反思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开篇的“瀛海日月渊,蓬壶仙圣宅”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脱的境界,描绘出一个无忧无虑的理想世界。而“驾鹤一时游,海面日夜窄”则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慨,象征着人们在短暂生命中的渴望与追求。
诗的中段通过“人生蜉蝣耳,一鬨瓦瓮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蜉蝣虽小,却是对短暂生命的真实写照,瓦瓮象征着狭隘的生活空间,暗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显得渺小而无力。接着,诗人提出“天地广如许,谁能发其蒙”,质疑人们在浩瀚宇宙中是否能够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最后的两句“晴窗趺坐春满腹,昆崙待得丹芝熟”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希望能够在理想境界中获得灵魂的满足。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无奈,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瀛海日月渊:描述了一个神秘的海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尽的可能。
- 蓬壶仙圣宅:借用神话中的仙境,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驾鹤一时游:象征着超脱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 海面日夜窄:暗示现实生活的有限与狭隘。
- 人生蜉蝣耳:以蜉蝣比喻人生的短暂,表达生命的脆弱。
- 一鬨瓦瓮中:形容生活的嘈杂和纷扰。
- 天地广如许:强调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
- 谁能发其蒙:质疑人们是否能看透生命的真谛。
- 丹书千卷藏一尘:象征着知识的积累与智慧的追求。
- 子能求之勿从人:鼓励读者自行探索真理,而非依赖他人。
- 晴窗趺坐春满腹: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内心充满春天的气息。
- 昆崙待得丹芝熟:期待在理想境界中获得灵魂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生蜉蝣耳”形象地比喻人生的短暂。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瀛海”和“蓬壶”象征理想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强调个人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体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瀛海:象征着无尽的追求与理想。
- 蓬壶: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
- 蜉蝣:象征短暂的生命与渺小的人生。
- 瓦瓮:代表复杂纷扰的现实生活。
- 丹书:象征智慧与知识的积累。
- 昆崙:象征着永恒与长生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步虚四首 其二》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白
C. 陆游
D. 白居易 -
“人生蜉蝣耳”中的“蜉蝣”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长寿的昆虫
B. 一种短命的昆虫
C. 一种水生动物
D. 一种飞鸟 -
“晴窗趺坐春满腹”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繁华的生活
B. 宁静的生活
C. 豪华的享受
D. 纷争的权利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陆游的《步虚四首 其二》与王维的《鹿柴》在主题上都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但陆游更多地反映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抒发。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