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吴之问见赠(一作酬吴处士。一作寄朱庆馀)》

时间: 2025-02-04 16:10:23

已当鸣雁夜,多事不同居。

故疾离城晚,秋霖见月疏。

趁风开静户,带叶卷残书。

荡桨期南去,荒园久废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当鸣雁夜,多事不同居。
故疾离城晚,秋霖见月疏。
趁风开静户,带叶卷残书。
荡桨期南去,荒园久废锄。

白话文翻译:

这已经是大雁鸣叫的夜晚,事情繁多却无法同住一处。
因病晚归城中,秋雨稀疏地映照着明月。
借着风开了静静的窗户,卷起落叶和残书。
划着船期望南去,荒废的园子久未耕锄。

注释:

  • 鸣雁夜:指大雁在晚上鸣叫,通常象征深秋。
  • 多事不同居:多事情发生,但无法共处一地。
  • 故疾:因故生病。
  • 秋霖:秋天的细雨。
  • 月疏:月光稀疏,形容秋天的月亮清冷。
  • 静户:安静的窗户。
  • 残书:残缺的书籍。
  • 荡桨期南去:划船向南方去。
  • 荒园久废锄:荒废的园子很久没有耕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其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和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压力增大的时期。诗人借助夜晚与秋雨的景象,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酬吴之问见赠》是一首描绘秋夜孤寂与思索的诗作。诗的开头以“鸣雁夜”引入,意象上既展现出秋天的氛围,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大雁的鸣叫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秋天来临的象征,预示着离别与思念。接着,诗人提到因病晚归,体现了他与城市的疏离感。秋雨的细腻与明月的清冷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趁风开静户,带叶卷残书”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向往与无奈,开窗迎风,似乎在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却又无法逃避现实的困扰。最后两句“荡桨期南去,荒园久废锄”,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对过往的反思,诗人希望能划船南去,寻找一个更宁静的栖息之所,但又不得不面对荒废的现实,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感伤。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呈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惆怅与思索,展现了其深刻的哲思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当鸣雁夜:已是秋天,夜里传来大雁的鸣叫,象征着秋天的来临。
  2. 多事不同居:尽管事情繁多,但却不能与他人共处一处,感受到孤独。
  3. 故疾离城晚:因故生病,迟迟未能回到城里,流露出无奈。
  4. 秋霖见月疏:在秋雨中,明月的光芒显得稀疏,映衬出孤寂的氛围。
  5. 趁风开静户:借着风,打开安静的窗户,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6. 带叶卷残书:卷起落叶与残缺的书籍,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
  7. 荡桨期南去:希望划船南去,寻找新的归宿。
  8. 荒园久废锄:荒废的园子长久未被耕作,象征着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鸣雁”比喻秋天的到来,隐喻离别之情。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过去的追忆,展现了人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鸣雁:秋天、思念、离别。
  • 秋霖:孤独、清冷。
  • 明月:思乡、情感的寄托。
  • 南去:希望、向往的未来。
  • 荒园:对过去的无奈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鸣雁”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来临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2.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晚归城中?
    A. 出游
    B. 生病
    C. 工作
    D. 游玩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失落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酬吴之问见赠》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孤独的感慨,但侧重点不同,周贺更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而杜甫则更聚焦于人际关系的深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