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中秋》

时间: 2025-01-22 07:52:40

目看烽火,忍看霓裳舞。

举首龙山峰缺处,一片光腾玉宇。

琼楼玉臂生寒,客中辜负婵娟。

今夜月明如昼,何人同倚阑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中秋
目看烽火,忍看霓裳舞。
举首龙山峰缺处,一片光腾玉宇。
琼楼玉臂生寒,客中辜负婵娟。
今夜月明如昼,何人同倚阑干?


白话文翻译:

我目睹着烽火狼烟,心中却不忍心看那霓裳羽衣的舞蹈。
我抬头望向龙山的缺口,眼前是一片光辉灿烂的玉宇。
琼楼玉宇在寒风中生出寒意,身为客人却辜负了这明月的美好。
今夜的月光明亮如白昼,谁与我一同倚靠在栏杆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火:指战乱或战争的信号,通常与国事相关。
  • 霓裳舞:指华丽的舞蹈,象征欢庆与美好。
  • 龙山:可能指代具体的山名,寓意显赫与高远。
  • 琼楼玉臂:形容美丽的建筑和优雅的姿态。
  • 婵娟:指月亮的美称,这里指代明月。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月明如昼”常用于描绘中秋赏月的情景,反映人们对团圆的期盼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凤梧,近代诗人,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蕴含着浓厚的抒情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佳节,诗人身处他乡,借着明月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节日的氛围与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清平乐·中秋》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诗人在中秋佳节的夜晚,面对明亮的月光,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开篇“目看烽火,忍看霓裳舞”便将诗人的矛盾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战乱的烽火和欢乐的舞蹈之间徘徊,似乎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现实困境的无奈。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接着,诗人抬头望向龙山,看到月光照耀下的玉宇,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然而,随之而来的“琼楼玉臂生寒”又让人感受到一丝寒意,暗示着孤独与失落。身为客人,诗人感到在这样的美景中,自己却无法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快乐,反而辜负了良辰美景。

最后一句“今夜月明如昼,何人同倚阑干?”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了高潮,诗人渴望有知己共享这明月,却不得其人,令人感到深切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词通过月亮的描写,映射出诗人对团圆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情感真挚而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目看烽火,忍看霓裳舞”:表达了诗人目睹战争的同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 “举首龙山峰缺处,一片光腾玉宇”:抬头望向山峰,看到明亮的月光,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3. “琼楼玉臂生寒,客中辜负婵娟”:身为客人却感到寒冷,暗示对故乡的思念。
  4. “今夜月明如昼,何人同倚阑干?”:月亮明亮却无人与之共赏,表达出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婵娟”,突显其美丽。
  • 对仗:如“琼楼玉臂”与“客中辜负”,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中秋月夜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感。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深沉的情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烽火:象征动乱与不安。
  • 龙山:象征高远与希望。

每种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烽火”指代什么? A. 战争
    B. 节日
    C. 自然现象

  2. 诗人在哪个节日表达了思乡之情? A. 春节
    B. 中秋
    C. 端午

  3. 诗中表现出诗人对团圆的情感吗? A. 是
    B. 否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同样是中秋主题的《水调歌头》,苏轼以更加豪放的风格表达了对月和人情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2.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3. 刘凤梧研究相关论文及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