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
时间: 2025-01-27 05:2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文章始隋唐,进取归一律。
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
变今嗟未能,于己空自咄。
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
故令俶傥士,往往弃堙郁。
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
圣世欲尔为,徐观异人出。
白话文翻译:
文章起源于隋唐,追求进步的规律都是一致的。
怎能知道鸿都的事情,竟然用程式化的人物来衡量?
面对当今时代的变化,感叹自己无法改变,只是在自我责备。
流动的波浪已经漫延,伟大的理论常常受到压制。
因此,许多有才华的人常常被抑制而放弃。
皋陶述说九种美德,确实有识人之术。
在圣明的时代,渴望你能成为其中一员,慢慢观察那些异才的出现。
注释:
- 鸿都:指代长安,古时的都城,象征着政治中心。
- 程人物:指代按固定模式和标准来评判的人。
- 皋陶:古代贤人,以能知人善任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领军人物,主张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参政之时,表达了他对当时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与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是一首深具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古今人才选拔的对比,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人才评价机制的局限性。开头提到“文章始隋唐”,引出对历史的追溯,表明文学创作自古以来有其固定的轨迹。随后的“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则表达出王安石对当时人才选拔标准的不满,认为以程式化的标准来判断人才,是对创新与多样性的压制。
在对比中,诗人感叹“流波亦已漫,高论常见屈”,反映了在社会变革中,真正的思想与理论常常被埋没,无法得到施展的空间。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之士,他们在被重重束缚下,选择了放弃,令人扼腕。
最后提到“皋陶叙九德,固有知人术”,则是对古代贤人选才能力的肯定,表明王安石对贤才的渴望与尊重,并寄望于在新时代中能出现真正的异才。整首诗从历史到现实,充满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章始隋唐:表明文学发展的历史起点。
- 进取归一律:强调追求进步的共同规律。
- 安知鸿都事:质疑现行选拔制度的局限。
- 竟用程人物:批判固定模式的选才方式。
- 变今嗟未能:感慨时代变化却无法适应。
- 于己空自咄:对自我的反思与责备。
- 流波亦已漫:比喻思想被压制的现象。
- 高论常见屈:伟大的理论难以施展。
- 故令俶傥士:有才之人屡屡被压制。
- 往往弃堙郁:选择放弃自己的理想。
- 皋陶叙九德:提到古代贤人皋陶的才能。
- 固有知人术:强调识人之术的重要性。
- 圣世欲尔为:希望在理想的时代能有所作为。
- 徐观异人出:期待有才之士的涌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波”比喻思想的传播与压制。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批判与反思,展现出王安石对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关切,表达了他对贤才的渴望和对改革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都:象征政治与文化的中心。
- 程人物:代表固定的、刻板的人才标准。
- 皋陶:代表古代识人、用人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皋陶”是指: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B. 一位贤人以识人著称
C. 一位政治家
D. 一位军事统帅 -
“流波亦已漫”中,“流波”比喻的是: A. 自然现象
B. 被压制的思想
C. 经济发展
D. 人才的流失 -
此诗的主要主题是: A. 赞美古代文学
B. 对人才选拔机制的反思
C. 描写自然景色
D. 讲述个人经历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前者关注人才选拔的局限,后者则展现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二者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