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六和塔》

时间: 2025-01-26 02:48:42

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经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白话文翻译:

我在这座塔下走过了多少个春秋,每次都遗憾没有机会爬到塔顶。今天终于明白了,站在高处是多么危险,不如回到那旧时的林丘安静地卧着。

注释:

  • 经行:经过、走过。
  • 塔下:指六和塔的下面。
  • 几春秋:春秋指一年,几春秋即经过了多少年。
  • 恨无因:遗憾没有机会。
  • 今日始知:今天才明白。
  • 高处险:攀登到高处是危险的。
  • 归卧:回去安静地躺下休息。
  • 旧林丘:指以前居住的山丘,象征一种平静和安宁的生活。

典故解析:

六和塔位于杭州,是宋代著名的古塔。它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还承载了许多文化与诗歌的灵感。诗中提到的“高处险”,可以看作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对高处的向往与对平静生活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清之,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融入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六和塔下的游览之时,表达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感悟,以及对高处与平静生活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逐渐意识到物质追求的危险,反而向往简单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咏六和塔》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用“经行塔下几春秋”展示了时间的流逝,作者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塔下走过了许多个春秋,虽然有着对攀登的渴望,但却因“每恨无因到上头”而感到遗憾,这种情感反映了人生中常常存在的机会与选择的错失。

接着,诗人通过“今日始知高处险”揭示了对高处的深刻理解,原本对高处的向往,经过多次思考后,意识到高处的危险与孤独。此时,诗人将目光转向“旧林丘”,这不仅是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更是对内心安宁的渴望。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物质世界的反思,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由渴望到释然的转变,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中既有对六和塔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选择的犀利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熟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经行塔下几春秋:作者回忆自己在六和塔下走过的时间,表明了对这座塔的熟悉与亲切。
  2. 每恨无因到上头:表达了对攀登塔顶的遗憾,象征着人生中的未竟之事。
  3. 今日始知高处险:通过时间的积累,作者终于领悟到高处带来的风险。
  4. 不如归卧旧林丘:最终选择回归宁静的生活,体现出对内心平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高处与低处的对比,突显出人生选择的不同结果。
  • 比喻:高处险比喻人生的风险与挑战,低处的安宁比喻简单生活的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高处的向往与对平静生活的珍惜,体现了人们在追求事业与内心安宁之间的冲突与选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追求与理想。
  • 春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经历。
  • 高处:象征着权力、成就与人生的挑战。
  • 旧林丘:象征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郑清之
    • C.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高处险”意味着什么?

    • A. 攀爬的乐趣
    • B. 人生的挑战与风险
    • C. 旅游的经历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旅行的留恋
    • B. 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高处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高处的感慨,但更强调了人生的苦楚与孤独。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对古代历史的追忆,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郑清之的思考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