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赵叔自吏部知福州四首
(作者:赵蕃)
当年治安策,通达如贾谊。
汲黯不留内,似非朝廷美。
得非萧望之,政事要详试。
两州已有声,刺史还连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赵叔的祝福和对政治前途的思考。诗人在回忆当年治理政务的策略时,认为应该像贾谊那样通达明理。而汲黯之所以未能留在朝廷,似乎并非是朝廷的美德。难道不是因为萧望之的原因吗?政务需要仔细考量和试验。两州已经有了名声,刺史还需要连同军帅一起治理。
注释
字词注释:
- 治安策:治理和安定的策略。
- 贾谊: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智谋著称。
- 汲黯:汉代名士,因政绩显著,曾被任命为官。
- 萧望之:指的是古代的政治家,可能与汲黯的遭遇相关。
- 刺史:古代地方官员,负责一个州的治理。
典故解析:
- 贾谊:他以才智和策略著称,常被用作政治理想的象征。
- 汲黯:曾为汉朝重臣,但因政治斗争而未能留任,反映出政治的不易。
- 萧望之:在历史上可能指某位影响力较大的政治人物,其对政事的影响显而易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政治的关注。他的诗往往涉及政治、历史等主题,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赵蕃送别赵叔赴福州任职之际,反映了对好友前途的祝福和对政治局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深刻洞见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开头两句提到贾谊和汲黯,两位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成功与失败的政治生涯,传递出在政治道路上通达与不通达的反思。接下来的句子则更为直接,指出今天的政务需要仔细考量,强调了对官员品德与才能的重视。最后的句子则将两州的声誉与刺史的治理结合起来,暗示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句式对仗,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同时在内容上也富有深意,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年治安策:回忆起过去的治理方略。
- 通达如贾谊:希望能像贾谊那样聪明明智。
- 汲黯不留内:感慨汲黯未能留在朝廷。
- 似非朝廷美:这并不代表朝廷的美德。
- 得非萧望之:可能是因为萧望之的影响。
- 政事要详试:治理事务需要仔细考量。
- 两州已有声:两州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 刺史还连帅:刺史还需与军事指挥官共同治理。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来传达政治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在对政治理想的思考与对友人前途的祝愿,反映了古代士人的抱负和对治理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贾谊:象征智慧与政治理想。
- 汲黯:象征政治的失意与艰难。
- 刺史:代表地方治理的关键角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贾谊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家?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
汲黯未能留在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A. 疲惫不堪
B. 朝廷的美德
C. 政治斗争
D. 个人意愿 -
诗中提到的“刺史”是什么角色?
A. 皇帝
B. 地方官员
C. 军事指挥官
D. 文士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风格上更为豪放,而赵蕃的诗则显得沉稳深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描绘了旅途的急切与对未来的憧憬,情感基调与赵蕃的政治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政治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