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池亭二首》

时间: 2025-01-11 16:55:39

胡床倦坐起凭栏,人正忙时我正闲。

却是闲中有忙处,看书才了又看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静坐池亭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胡床倦坐起凭栏,人正忙时我正闲。
却是闲中有忙处,看书才了又看山。

白话文翻译

我在池亭中倦坐,起身靠在栏杆上。此时人们都在忙碌,而我却显得闲适。其实在这闲适中也有忙碌的地方,看书刚刚完成又去观赏山景。

注释

  • 胡床:一种折叠式的椅子,常用于休息。
  • 倦坐:疲倦地坐着,表示一种放松的状态。
  • 凭栏:靠在栏杆上,通常用来观景。
  • :对比,反映了作者的心境与外界环境的不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词人,兼擅散文。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而著称,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社会正经历变迁,商业和文化繁荣。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体现了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静坐池亭二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闲适时光,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胡床倦坐起凭栏”描绘了一幅悠闲的画面,诗人倦坐在池亭上,意象中透露出一种舒适和放松。接着,诗人通过“人正忙时我正闲”对比,强调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不同,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却是闲中有忙处”则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性,虽然外表看似闲适,但他在阅读和思考中找到了另一种“忙碌”。这表明,真正的忙碌未必是外在的动荡,有时候内心的追求和思考同样重要。最后一句“看书才了又看山”,将阅读与自然观赏结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状态,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闲暇生活不仅要享受宁静,也要不断充实自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胡床倦坐起凭栏:描绘了诗人倦坐的姿态,表现出放松和悠闲。
  2. 人正忙时我正闲:对比的手法,表明诗人与周围的忙碌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自己的闲适。
  3. 却是闲中有忙处:揭示了表面的闲适并不意味着内心的空虚,实际上是内心的充实。
  4. 看书才了又看山:将阅读与欣赏自然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外兼修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忙”与“闲”的对比,突显诗人的心境。
  • 意象:诗中“胡床”、“栏杆”、“书”、“山”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
  • 比喻:虽然没有直接的比喻,但通过闲适的状态表现了内心的丰富。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闲适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忙碌社会的反思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床:象征着放松与闲适。
  • 栏杆:象征着与自然的连接。
  • :象征着知识与内心的充实。
  • :象征着自然的美与精神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正忙时我正闲”体现了什么样的对比? A. 忙与闲
    B. 高与低
    C. 新与旧
    D. 明与暗

  2. “看书才了又看山”中,诗人传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忙碌
    B. 充实
    C. 无聊
    D. 懒惰

  3. 诗人通过哪种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A. 直接描写
    B. 通过闲适的生活方式
    C. 描述历史
    D. 叙述故事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对孤独与思乡的抒发。
  • 《山居秋暝》(王维):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静坐池亭二首》与《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前者强调内心的闲适,后者则具体描绘了山水之美。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感受。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