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醉翁亭记石刻》

时间: 2025-01-27 03:21:49

欧公顷岁守滁阳,题记苍颜入醉乡。

贤宰特将刊古篆,旧碑不免弃山梁。

轩楹别构如安屏,笔札难通似面墙。

异口智仙来辇坐,退蒙从此谢声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公顷岁守滁阳,题记苍颜入醉乡。
贤宰特将刊古篆,旧碑不免弃山梁。
轩楹别构如安屏,笔札难通似面墙。
异口智仙来辇坐,退蒙从此谢声光。

白话文翻译:

欧阳修当年在滁州任职,留下的题字使人陶醉于那一片醉人的乡村。贤良的宰相特意用古篆字刻下,旧碑虽无法避免地弃置在山梁上。亭子和屋檐的构造就像安静的屏风,手书的文字却难以传达心中情感,像是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异口同声的智者如仙人般驾着车子而来,从此我便告别了那声光的喧嚣。

注释:

  • 欧公:指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 滁阳:滁州,古地名,欧阳修任职的地方。
  • 题记:指题写的文字或铭文。
  • 贤宰:指贤明的宰相或地方官员。
  • 古篆:古代的篆书字体。
  • 轩楹:指亭子的屋檐和柱子。
  • 安屏:形容亭子结构的安静、稳当。
  • 笔札:书写的文字。
  • 智仙:指智慧的仙人,形容人聪慧。
  • 退蒙:指告别蒙昧或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忱,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在文学上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而邵忱的这首诗则是在此基础上创作,表达了对滁州风光的赞美和对古文化的眷恋。诗中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反映了宋代社会对文人情怀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背景,描绘了滁州的美丽风光与文人雅集的情景。开头两句提到欧阳修在滁州的经历,表达了对他作品的敬仰之情,渗透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后,诗人提到贤宰用古篆字刻下的碑文,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接下来,通过对亭子构造与书写形式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古典艺术的赞美与对其不足之处的无奈。最后,提到智者的到来,标志着一种超脱与宁静,诗人从此告别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进入了一种更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切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欧公顷岁守滁阳”:提到欧阳修在滁州的任职经历,设定了时间与地点。
  2. “题记苍颜入醉乡”:描述欧阳修的题记如同引人入醉的乡村,突出其艺术魅力。
  3. “贤宰特将刊古篆”:贤良的宰相特别用古篆字刻下碑文,表现对传统的尊重。
  4. “旧碑不免弃山梁”:旧碑被弃置在山梁上,暗示对文化遗产的遗忘或无奈。
  5. “轩楹别构如安屏”:亭子构造安静稳重,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6. “笔札难通似面墙”:书写的文字难以传达内心情感,似乎有阻隔。
  7. “异口智仙来辇坐”:智慧的仙人驾车而来,象征着更高的理想与境界。
  8. “退蒙从此谢声光”:告别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体现文人的理想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亭子的构造比作安屏,传达了一种宁静的美感。
  • 对仗:前后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智慧的仙人形象化,表现文人对理想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文人对自然风光与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理想境界和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醉乡:象征着美好的自然与人文氛围。
  • 古篆:代表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延续。
  • 轩楹:营造出一种雅致的环境氛围。
  • 智仙:象征智慧与理想的追求,反映文人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提到的地点是哪里?

    • A. 汴京
    • B. 滁州
    • C. 苏州
    • D. 长安
  2. 诗中提到的“贤宰”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文人
    • B. 宰相
    • C. 王子
    • D. 农夫
  3. “笔札难通似面墙”中的“面墙”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 A. 书法艺术
    • B. 内心的隔阂
    • C. 外界的喧嚣
    • D. 文化的遗忘

答案:

  1. B. 滁州
  2. B. 宰相
  3. B. 内心的隔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欧阳修《醉翁亭记》:同样描写自然风光,以游山玩水的闲适心态为主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鹿柴》: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宁静的心境,展现出更深的哲理思考。

这两首作品与邵忱的诗歌在意境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上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切思考与热爱。

参考资料:

  1. 《宋代文学史》
  2.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3.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