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蚕市》
时间: 2025-01-22 19:07:16意思解释
和子由蚕市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蜀人衣食常苦艰,
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
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
共忘辛苦逐欣欢。
去年霜降斫秋荻,
今年箔积如连山。
破瓢为轮土为釜,
争买不翅金与纨。
忆昔与子皆童,
年年废书走市观。
市人争夸斗巧智,
野人喑哑遭欺谩。
诗来使我感旧事,
不悲去国悲流年。
白话文翻译
蜀地的人们常常生活艰辛,
但他们游玩时却忘记了归来。
千人耕作,万人依赖其食,
一年辛苦,春天却可闲适。
闲暇时,蚕市仍然繁忙,
人们共同忘却辛劳,追逐欢乐。
去年秋霜降临时,割下了秋荻,
今年的蚕茧堆积如连绵的山丘。
破瓢变成车轮,泥土做成锅,
人们争相购买,金丝和绢布。
回忆往昔与子由共度童年,
年年废弃书本,奔走于市。
市中人们争相夸耀技艺,
乡下人却因无知遭人欺凌。
这首诗让我感怀旧事,
并不是因为离国而悲伤,而是对流年的惋惜。
注释
- 蜀人: 指四川地区的人们。
- 艰: 艰难、困苦。
- 闲时: 空闲的时候。
- 蚕为市: 指在蚕市上进行交易。
- 箔: 指蚕茧。
- 斗巧智: 比试技艺与聪明才智。
- 喑哑: 无声,形容乡下人不善言辞。
- 旧事: 往事,旧时的回忆。
- 流年: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擅长豪放、旷达的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流亡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蜀地的生活艰辛与欢愉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情的观察。
诗歌鉴赏
《和子由蚕市》展现了苏轼对蜀地人们生活的深刻观察,诗中描绘了蜀地人们在艰苦生活中依然追求欢乐的场景。开篇直入主题,指出蜀人虽然生活艰难,却在游乐中忘记了归来,表现出一种对生活无奈的态度。同时,诗中提到的“千人耕种万人食”,揭示了农业社会的基本矛盾:少数人辛苦耕作,却要供养大多数人。接下来的描写则展现了闲暇时蚕市的热闹,虽然生活艰辛,但人们仍然能够在劳作之余找到乐趣。用“破瓢为轮土为釜”的形象描绘,表现出人们的聪明和灵巧。
诗的最后部分,苏轼通过回忆童年与子由的往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不再悲伤于失去故国,而是对流年的惋惜,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整首诗虽有淡淡的哀伤,却透出一种对生活的宽容和对人情的热爱,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蜀人衣食常苦艰: 描述蜀地人的生活艰辛。
- 蜀人游乐不知还: 人们在游乐中忘却了回家的时光。
- 千人耕种万人食: 反映农业社会的分工与负担。
- 一年辛苦一春闲: 一年辛劳后,春天可得片刻的闲适。
- 闲时尚以蚕为市: 描述在闲暇时,蚕市仍然繁忙。
- 共忘辛苦逐欣欢: 人们在市集中忘却了辛苦,追求欢乐。
- 去年霜降斫秋荻: 回忆去年秋天的情景。
- 今年箔积如连山: 今年蚕茧的丰收景象如山般堆积。
- 破瓢为轮土为釜: 生活中的智慧与创造。
- 争买不翅金与纨: 描绘人们争相购买奢侈品。
- 忆昔与子皆童: 想起年轻时与子由的往事。
- 年年废书走市观: 年年辍学,奔走于市。
- 市人争夸斗巧智: 市中人们相互炫耀技艺。
- 野人喑哑遭欺谩: 乡下人因无知受到欺辱。
- 诗来使我感旧事: 诗歌引发对往事的追忆。
- 不悲去国悲流年: 不因离国而悲伤,而是对流逝的时光感到惋惜。
-
修辞手法:
-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破瓢为轮”),通过具体形象传达生活的智慧。
- 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通过对比(如生活的艰辛与游乐的欢愉)突出了主题。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蜀地百姓的生活,反映了人在艰苦中依然追求欢乐的精神,同时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蜀人: 代表艰苦生活的人民。
- 蚕市: 象征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 秋荻: 代表时节变化,暗示生活的无常。
- 金与纨: 象征奢华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蜀人常常感到什么?
- A. 快乐
- B. 舒适
- C. 艰辛
- D. 富裕
-
苏轼在诗中回忆了什么?
- A. 童年时光
- B. 旅行经历
- C. 书本知识
- D. 战争经历
-
“破瓢为轮土为釜”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奢华
- B. 人们的智慧与创造
- C. 乡村的贫困
-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展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了人生的哲理与感情。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 主题相似,均探讨生活的意义与对时间的思考,但李白更显豪放。
- 杜甫《春望》: 关注社会与历史的沉重,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全集》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