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拟古九首》

时间: 2025-01-11 11:19:34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

白话文翻译

年轻人喜欢远游,志向荡漾在八方世界。
九夷成为我的屏障,四海环绕着我的家堂。
卢生和若士,何必寄希望于那渺茫的未来?
稍微喜欢海南州,那里自古以来没有战场。
从奇峰遥望黎母山,何其相似嵩山与邙山。
飞泉从高处倾泻,舞动的仙鹤双双昂起。
溪流尚未汇入大海,润泽遍布这片土地。
即便只有芋头可以饱腹,没有肉类也没什么伤害。

注释

  • 少年:指年轻人,象征着青春与梦想。
  • 荡志:志向飘荡,形容心志自由。
  • 九夷:指古代的边夷部落,用以比喻外界的威胁。
  • 卢生:指卢照邻,古代诗人,以其才华被后人崇敬。
  • 海南州:海南岛的旧称,象征着远离战乱的安宁之地。
  • 奇峰:高耸的山峰,暗示自然的雄伟壮丽。
  • 飞泉:高高落下的泉水,象征自然的力量。
  • 膏泽:滋润的水土,象征着丰饶的土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放和洒脱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海南时期,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乐观。尽管身处偏远之地,苏轼依然能够以自然景观为寄托,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和陶拟古九首》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诗中处处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篇便以“少年好远游”引入,传达出年轻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接着,诗人通过对九夷和四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外部环境的超脱,虽然身处边陲,却没有受到束缚,彰显了豪放不羁的精神。

在诗的中段,苏轼提到“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海南的宁静让他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他通过“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的描写,将海南的自然风光与中原名山相提并论,显示出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最后,诗人以“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结束,表达了对生活朴素的满足,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富足。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渗透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年轻人喜欢四处游历,心志在广阔天地间徘徊。
  2. “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九夷成为我生活的屏障,四海包围着我的家。
  3. “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卢生与若士的理想有何意义,未来又何必追求得如此渺茫。
  4.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我对海南州感到一丝喜悦,那里自古以来没有战争。
  5.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从奇峰远望黎母山,何其与嵩山和邙山相似。
  6.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飞泉从高处倾泻而下,舞动的仙鹤低低地飞翔。
  7.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溪流尚未汇入大海,润泽的土地遍布此地。
  8. “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即便只有芋头可以填饱肚子,没有肉也无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态度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对仗:如“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展现了诗句的音韵美。
  • 排比:通过多个意象的排比,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其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少年:象征青春和梦想,代表追求自由。
  • 九夷:象征外部威胁与压力,表现出诗人的超脱。
  • 海南州:宁静与安逸的代名词,代表对战乱的逃避。
  • 奇峰与飞泉:自然之美的象征,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什么是诗中“九夷”所象征的? A. 内心的宁静
    B. 外部的威胁
    C. 友人的支持
    D. 生命的意义

  2. 诗中提到的“海南州”有什么特别之处? A. 战争频繁
    B. 自然美丽
    C. 自古无战场
    D. 文化繁荣

  3.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仗

答案

  1. B
  2. C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较,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轼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豁达与哲理,而李白则常融入个人的愁绪与豪情。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