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得三泉住不成,风沙鞍马负平生。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黄华识姓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与无奈。他希望能在三泉(即指三泉水源)停留,却始终无法如愿,风沙与马背上承载的是他一生的历程。故乡的文书已经移交,但他仍被黄华(地名)所识。
注释:
- 乞得:恳求得到。
- 三泉:指三泉水源,象征着美好而清澈的地方。
- 住不成:无法停留。
- 风沙:形容环境艰苦。
- 鞍马:骑马的装备,寓意行旅的辛劳。
- 负平生:承载一生的经历与风尘。
- 故山:故乡,熟悉的地方。
- 移文:移交文书,象征着离别。
- 黄华:地名,可能是指作者目之所及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德明,号天池,金朝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作品以词和诗闻名,尤其是其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现对故乡的怀念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好问晚年,正值金朝衰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命运的感慨,反映出他对时局的无奈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歌鉴赏:
《黄华峪十绝句其十》透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开篇“乞得三泉住不成”,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渴望,像是在诉说着对家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里的“三泉”不仅是地理上的水源,更象征着心灵的寄托与归属。接着,诗人提到“风沙鞍马负平生”,这里的“风沙”与“鞍马”交织出一种行旅的艰辛,似乎在诉说着他为了追求理想与生计所经历的磨难。最后两句“故山定已移文了,又被黄华识姓名”,则转为对故乡的追忆,尽管早已离开,却依然被记忆中的山水铭刻在心。这种强烈的乡愁,反映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共鸣与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乞得三泉住不成:表达了对三泉的渴望,然而愿望未能实现,显示出对故乡的怀念。
- 风沙鞍马负平生:描绘了旅途的艰辛,暗示了诗人一生的磨难与奔波。
- 故山定已移文了:说明故乡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暗示与故乡的关系已然疏远。
- 又被黄华识姓名:即使远离故乡,黄华这一地名却仍将他与故乡的身份紧密相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三泉”比作理想与归属,表现出对家乡的依恋。
- 对仗:如“风沙鞍马”与“故山定已”,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排比:句式的重复和变化,表现出情感的层次和节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艰辛,表现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泉:象征美好的故乡,寄托了诗人对家园的向往。
- 风沙:代表艰苦的环境与旅途中的困境。
- 鞍马:寓意着诗人一生的行旅与奋斗。
- 故山:标志着归属感与怀念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泉”代表什么?
- A. 一种水源
- B. 诗人的故乡
- C. 诗人的理想
- D. 以上皆是
-
“风沙鞍马负平生”中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失落
- C. 旅途的艰辛
- D. 无所谓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轻视
- B. 怀念
- C. 忘却
- D. 遇见
答案:
-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的诗作,表现了对兄弟和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比较元好问《黄华峪十绝句其十》和李白《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具直观的情感,呈现了一种孤独的思绪,而元好问则通过艰辛的旅途和人生的感悟,表现出更深层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