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茅峰》

时间: 2025-01-10 23:10:22

颇似孙登啸,清吟动远松。

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

谷暗林皆雨,泉鸣涧有钟。

具区三万顷,一望写心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大茅峰
司马龙藻 〔清代〕
颇似孙登啸,清吟动远松。
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
谷暗林皆雨,泉鸣涧有钟。
具区三万顷,一望写心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大茅峰的壮丽景色,诗人感叹其气势恢宏,似乎有如孙登那样的豪情,清脆的吟唱声荡漾在远处的松林之中。山石的形状宛如卧着的老虎,山势犹如在游动的龙。山谷里阴暗潮湿,树林中到处是雨水,泉水声如钟声般响亮。在这辽阔的天地之间,尽收眼底的景致让人心胸开阔,感觉如同拥有三万顷的广阔天地。

注释:

  • 孙登啸:孙登是古代著名的隐士,常以山林吟唱为志,代表了高洁的品格和豪情。
  • 清吟:清脆的吟唱。
  • 石形盘卧虎:形容石头的形状像是一只卧着的老虎,象征着雄伟与力量。
  • 山势纵游龙:山的形态如同游动的龙,形象生动。
  • 谷暗林皆雨:谷地阴暗,树林中满是雨水,描绘出一种湿润的自然环境。
  • 泉鸣涧有钟:泉水在涧中流动,发出如钟声般的悦耳声音。
  • 具区三万顷:广阔的区域,三万顷形容其广大无边,心胸开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龙藻,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主要流传于后世,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登大茅峰》创作于清代,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大茅峰的壮丽景色令诗人心潮澎湃,因而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内心的感慨与豪情。

诗歌鉴赏:

《登大茅峰》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哲思。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塑造了大茅峰的壮丽与神秘,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诗人的豪情。开头两句“颇似孙登啸,清吟动远松”,诗人以孙登的形象引入,意在表达自己在此时此景中的清新吟唱,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接下来的“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通过比喻手法,将山石和山势分别比作老虎和游龙,使得大茅峰的雄伟更加形象化,读者可以感受到山的力量与灵动。第三联“谷暗林皆雨,泉鸣涧有钟”,则转向描绘山谷的阴暗潮湿和泉水的流动,构建了一种湿润而富有生机的自然氛围,音响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一句“具区三万顷,一望写心胸”,诗人将自己的心胸与广阔的自然景观相联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和博大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颇似孙登啸:开篇就引入了历史人物,表明诗人心境的高远。
  2. 清吟动远松:吟唱声响彻远方的松林,声势浩大。
  3. 石形盘卧虎:山石形态如同卧虎,暗含力量和威严。
  4. 山势纵游龙:山的起伏如同游动的龙,生动形象。
  5. 谷暗林皆雨:描绘出一幅阴湿的自然场景,增强了诗的气氛。
  6. 泉鸣涧有钟:泉水流动的声音如钟声般清脆悦耳。
  7. 具区三万顷:强调自然的辽阔,反映诗人的豪情。
  8. 一望写心胸:诗人感受到了广阔天地带来的心灵震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形盘卧虎”,“山势纵游龙”,形象生动。
  • 拟人:泉水鸣响,赋予其生命,使之更具情感。
  • 对仗:前后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仰,同时通过自然景观反映了自己的心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心胸开阔的态度,是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孙登:隐士,象征高洁的品格。
  2. :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3. :象征生命力与灵动。
  4. :自然之中的生机与变化。
  5. 钟声:宁静与和谐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孙悟空
    • B. 孙登
    • C. 孙子
    • D. 孙权
  2. “石形盘卧虎”中“石”指的是?

    • A. 石头
    • B. 岩石
    • C. 大山
    • D. 河流
  3.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现山的雄伟?

    • A. 龍
    • B. 虎
    • C. 雨
    • D. 钟声

答案:

  1. B. 孙登
  2. A. 石头
  3. A. 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王维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以淡淡的忧愁和闲适的心情形成对比。
  • 《庐山谣》:李白的豪放与司马龙藻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情感表达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山水与心灵:古诗词中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