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述事十首 其九》
时间: 2025-02-02 20:32: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时述事十首 其九
作者:刘基 〔元代〕
惟民食为命,王政之所先。
海鹾实天物,厥利何可专。
贪臣务聚财,张罗密于毡。
厉禁及鱼虾,卤水不得煎。
出门即陷阱,举足遭缠牵。
炰炰用鞭箠,冤痛声相连。
高牙开怨府,积货重奸权。
分摊算户口,渗漉尽微涓。
官征势既迫,私贩理则然。
遂令无赖儿,睚眦操戈鋋。
出没山谷里,陆梁江海边。
横行荷䉂笼,方驾列船舷。
拒捕斥后懦,争彊夸直前。
盗贼由此起,狼藉成蔓延。
先王务广德,如川出深渊。
外本而内末,民俗随之迁。
自从甲兵兴,奄忽五六年。
借筹计得丧,耗费倍万千。
回忆至元初,禁网疏且平。
家家有衣食,畏刑思保全。
后来法转细,百体皆拘挛。
厚利入私家,官府任其愆。
大哉乃祖训,典章尚流传。
有举斯可复,庶用康迍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指出王权政治应以人民的生存为首要任务。海盐作为自然资源,应该为全体人民所享有,而不能只被某些人垄断。贪婪的官员只顾聚敛财富,暗中操控,限制渔民的生计,甚至连卤水都不能使用。百姓出门如同踏入陷阱,举步维艰。官府的压迫导致冤屈不断,痛苦的呼声此起彼伏。官员们利用职权聚集财富,百姓生活困苦。法律的严苛让人们如同被困的虫子,无法逃脱。官府的重税使得私下买卖成为常态,导致无赖之辈的出现,甚至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盗贼横行,民生凋敝。先王重视德治,如同长河奔流不息,然而现在的社会却逐渐偏离了正道。自从战争兴起,百姓生活愈发困苦,家家户户都在艰难度日。随着法律的细化,生活愈发受到限制,官府的贪婪使得百姓的财富被不断攫取。古训依然存在,希望可以恢复昔日的安宁与繁荣。
注释
- 惟民食为命:唯有百姓的生计最为重要。
- 王政之所先:王者的政治应以此为先。
- 海鹾实天物:海盐是天赐的资源。
- 贪臣务聚财:贪婪的官员只顾于积累财富。
- 高牙开怨府:高官设立怨恨的机构。
- 借筹计得丧:以筹划而导致的损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天池,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尤其擅长抒发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现实。他的作品常常充满对民生的关心与对社会时事的反思。
创作背景
《感时述事》系列诗作是在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与民生困苦的背景下产生的。刘基目睹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与民众的苦难,因而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社会现状的控诉。
诗歌鉴赏
刘基的《感时述事十首 其九》是一首深刻反映民生困境的诗作。全诗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官民之间的矛盾。诗中通过对贪官污吏的控诉,展现了人民在重税与压迫下的苦难生活,令人深感同情。
诗的开头指出“惟民食为命”,明确了民生的重要性,王政应以民生为先。接着通过对海盐资源的描写,强调了自然资源应为全民共享,而非少数人所垄断。接下来的段落,诗人详细描绘了贪官对百姓生活的压迫,表现出对当权者的强烈不满与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在情感上非常激昂,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与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民众的苦难。最后,诗人对先王的德政表示缅怀,并寄希望于恢复理想的政治状态,表明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惟民食为命:强调民生的重要性。
- 王政之所先:指出国家治理应以民生为重。
- 海鹾实天物:自然资源应为所有人所享。
- 贪臣务聚财:揭露贪官的贪婪本性。
- 出门即陷阱:比喻百姓生活艰难。
- 拒捕斥后懦:表现出对官府的反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出门即陷阱”,形象地描绘了民众的困境。
- 对仗:全诗多处用对仗手法,加强了诗意的表达。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官民矛盾的深刻与复杂。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对民生困苦的关注与对政治腐败的控诉,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民:代表普通百姓,象征着社会的基本构成。
- 盐:作为自然资源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资源分配的期待。
- 官:象征着权力与腐败。
- 刀剑:象征着暴力与冲突,表现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强调的最重要的是哪一方面? a) 官员的权力
b) 民众的生计
c) 社会的繁荣 -
“海鹾实天物”的意思是什么? a) 海盐应为所有人享用
b) 海盐是重要资源
c) 海盐不应被限制 -
诗中提到的“贪臣”主要指的是? a) 关心民生的官员
b) 只顾个人利益的官员
c) 反腐的官员
答案
- b) 民众的生计
- a) 海盐应为所有人享用
- b) 只顾个人利益的官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人生哲理。
- 《静夜思》(李白): 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刘基的《感时述事》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反映与社会批判。李白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个体情感,而刘基则更注重群体的命运与社会的现状。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刘基诗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