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

时间: 2025-01-24 18:43:13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

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

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
浅濑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
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看不到人影,云彩飘走夕阳也已沉落。
浅滩上寒冷的鱼很少,丛生的兰花和秋天的蝴蝶却很多。
年纪大了,淡泊了世俗的事,内心幽静乐观与自然和谐。
酒酿得浓了,便思念起才子,坐在溪边遥望那玉珂(即美玉)。

注释:

  • 山中人不见:山中没有人影,描绘出一种宁静的环境。
  • 云去夕阳过:云彩飘走,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
  • 浅濑寒鱼少:浅水滩上,寒冷的鱼很少,表现出环境的冷清。
  • 丛兰秋蝶多:兰花丛生,秋天的蝴蝶却很多,展现出另一种生机。
  • 老年疏世事:年纪大了,对世俗的事情变得淡漠。
  • 幽性乐天和:内心幽静,乐观与自然和谐共处。
  • 酒熟思才子:酒酿熟了,便想起那些才华横溢的人。
  • 溪头望玉珂:在溪边遥望美玉,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典故解析:

“玉珂”在古代诗词中通常象征着美玉,代表着高雅和纯洁。在古代文人中,通过酒会思念才子,体现了对人生和才华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约703年-760年),唐代诗人,字子升,号淮上人,曾任太常博士,以诗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秋天,诗人身处山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心中同时涌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才子们的怀念。诗中融合了对世俗的淡泊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首联“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种孤寂的山林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第二联转入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虽然浅水滩上鱼少,但兰花和秋蝶的意象却增添了生机。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多样性,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哲思。

第三联“老年疏世事,幽性乐天和”更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领悟:随着年纪增长,对世事变得淡漠,内心却愈加宁静。最后一联“酒熟思才子,溪头望玉珂”中,酒的饮用和思念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讲究,既有自然的细腻描绘,又有情感的深刻表达,充分展现了储光羲作为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与人生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中人不见 - 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暗示山林的寂静。
  2. 云去夕阳过 - 通过云彩和夕阳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流逝。
  3. 浅濑寒鱼少 - 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冷清,透出一丝忧伤。
  4. 丛兰秋蝶多 - 透过兰花和蝴蝶的生动,带来一丝生机与活力。
  5. 老年疏世事 - 表达了对世俗事物的淡薄态度,显示出内心的平和。
  6. 幽性乐天和 - 强调内心的宁静与乐观,体现诗人的人生观。
  7. 酒熟思才子 - 酒的醇厚引发对才子的怀念,表现出对往昔的回忆。
  8. 溪头望玉珂 - 在溪边静坐,遥望美玉,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将酒与思念相结合,表现情感的深邃。
  • 对仗:如“人不见”与“夕阳过”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寒鱼”、“秋蝶”等意象,营造出丰富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依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淡漠、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展现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宁静。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 夕阳:象征生命的终结与美好瞬间。
  • 寒鱼:象征环境的冷清与孤独。
  • 丛兰: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 秋蝶: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 :象征人们的情感寄托与回忆。
  • 玉珂:象征高雅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中人不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孤独
    • C. 忧伤
      答案:B
  2. “酒熟思才子”中的“酒”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情感的寄托
    • C. 友情
      答案:B
  3. 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有哪几种?

    • A. 鱼、兰花、蝴蝶
    • B. 花、鸟、月
    • C. 山、水、风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储光羲的诗歌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的作品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储光羲则更注重内心的哲思与情感的表达。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