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高使君大酺作》

时间: 2025-02-04 17:08:27

肃穆郊禋毕,工歌赏事并。

三朝遵湛露,一道洽仁明。

布德言皆应,无为物自成。

花添罗绮色,莺乱管弦声。

独有同高唱,空陪乐太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肃穆郊禋毕,工歌赏事并。
三朝遵湛露,一道洽仁明。
布德言皆应,无为物自成。
花添罗绮色,莺乱管弦声。
独有同高唱,空陪乐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庄重的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欢聚一堂,歌舞升平的场景。经过三天的祭祀,天上的露水如同仁义之光洒落,大家的德行与言辞都得到了应有的回响。万物自会成就,花儿更添绚丽的颜色,黄莺在乐声中纷飞。唯有我与朋友们高歌一曲,似乎是为了陪伴这安乐的时光。

注释:

  • 肃穆:庄重、严肃的样子。
  • 郊禋:指在郊外举行的祭祀仪式。
  • 工歌:精美的歌唱。
  • 赏事:指享受这一盛大的宴会。
  • 三朝:指三天,古代常以天数为单位来计算时间。
  • 湛露:形容露水清澈而明亮。
  • 布德:传播德行。
  • 罗绮:华美的丝绸、衣物。
  • 莺乱:黄莺在飞舞,形容热闹的气氛。
  • 高唱:高声唱歌。

典故解析:

  • 郊禋:古代祭祀活动,常在郊外举行,旨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三朝:古代祭祀或庆典一般持续数天,三朝即代表这一盛大活动的隆重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字子真,号紫阳,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不失典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人们对礼仪和德行的重视。诗中所描绘的宴会场景展示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诗歌鉴赏:

《献高使君大酺作》是一首充满庆祝气氛的诗篇,诗人在描述祭祀结束后的欢庆时,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画面。开头以“肃穆郊禋毕”引入,立刻给人一种庄重的氛围,接着转入欢快的宴会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从严肃到欢快的转变。

诗中提到的“三朝遵湛露”,不仅是对时间的描绘,更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暗示着祭祀的成功与丰收的希望。随后的“布德言皆应,无为物自成”则表达了诗人对德行的推崇,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强调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自然而然。

最后两句“独有同高唱,空陪乐太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虽然盛宴欢庆,但诗人却感到一种孤独的陪伴,似乎在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联系与和谐。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给读者留下了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肃穆郊禋毕:庄重的祭祀仪式结束,暗示着对祖先和自然的尊重。
  2. 工歌赏事并:歌声与欢庆结合,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3. 三朝遵湛露:三天的祭祀如同沐浴在露水中,象征着光辉和希望。
  4. 一道洽仁明:仁义之光普照,体现出道德的力量。
  5. 布德言皆应:传播德行和言辞都得到响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
  6. 无为物自成:顺应自然法则,万物自会成就,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
  7. 花添罗绮色:鲜花盛开,色彩斑斓,象征着美好与和谐。
  8. 莺乱管弦声:黄莺飞舞,乐声悠扬,展现了欢庆的气氛。
  9. 独有同高唱:自己与朋友一同高歌,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10. 空陪乐太平:感觉到的孤独感与对和平的渴望,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情感相结合,丰富了诗的意象。
  • 拟人:如“莺乱”,使得自然更具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德行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肃穆:象征庄重与严肃。
  • 郊禋:代表古代祭祀,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德行:反映出社会对道德的重视。
  • 花、莺: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肃穆郊禋毕”描述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祭祀仪式结束
    • B. 宴会开始
    • C. 自然景色
    • D. 旅行途中的风景
  2. “三朝遵湛露”中的“三朝”指的是几天?

    • A. 一天
    • B. 两天
    • C. 三天
    • D. 四天
  3. 诗人通过“独有同高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快乐
    • C. 愤怒
    • D. 悲伤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宴庐山》

诗词对比:

储光羲与李白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宴会的描绘,但李白的诗更强调豪放与奔放,而储光羲则更注重于和谐与礼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