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成四桂坊韵赋诗赠令狐昆仲》

时间: 2025-01-26 04:03:22

乡人洗眼看银黄,得桂运枝手尚香。

盛事固应传雁塔,新诗不减住鸡坊。

醍酥乳酪元同味,羯末对胡更合堂。

从此葛恢门下客,知名可但一杨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乡人洗眼看银黄,得桂运枝手尚香。
盛事固应传雁塔,新诗不减住鸡坊。
醍酥乳酪元同味,羯末对胡更合堂。
从此葛恢门下客,知名可但一杨方。

白话文翻译

乡里的人们洗净眼睛欣赏那银色的黄菊,手握桂花的枝条,香气扑鼻。
盛大的事件当然应该传颂到雁塔,新作的诗歌不亚于那居住在鸡坊的诗人。
醍醐和乳酪的味道原本是一样的,而羯末和胡人的作品更是相得益彰。
从此,葛恢门下的客人,知名的只有一位杨方。

注释

  • 乡人:指乡里的人。
  • 洗眼:比喻洗去眼中的尘埃,清晰地看到美好事物。
  • 银黄:形容桂花的颜色。
  • 桂运:象征好运。
  • 雁塔:指西安的雁塔,是古代著名的建筑。
  • 鸡坊:可能指的是一些著名的诗人聚集的地方。
  • 醍酥乳酪:都是美味的食物,象征着诗歌的精美。
  • 羯末:即羯人,古代一种民族,常与胡人并论。
  • 葛恢:指葛洪,著名的道教人物,门下有很多追随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仲义,号白石,宋代诗人,擅长诗词,特别是五言、七言古诗。他的作品通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时期。诗中作者通过对桂花和美食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文人聚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乡土风情和文人雅集的赞美。首句“乡人洗眼看银黄”,以生动的画面引入,既描绘了乡村的宁静景象,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随着诗意的展开,作者巧妙地将桂花的香气与诗歌的创作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诗歌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

全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特别是在描绘美食时,使用了“醍酥乳酪”等词汇,给人一种丰盛的感受,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同时,诗中提到的“雁塔”和“鸡坊”,不仅是地方的象征,更暗含了文化的传承和人际的交流,使得整首诗更具深意。

最后一句“知名可但一杨方”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名声的淡泊与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在描写地方风情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文人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乡人洗眼看银黄:乡里的人们清晰地看见了银色的桂花,体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状态。
  2. 得桂运枝手尚香:得到了好运的桂花,手里还握着香气四溢的花枝。
  3. 盛事固应传雁塔:盛大的事件自然应该传到著名的雁塔。
  4. 新诗不减住鸡坊:新作的诗歌并不逊色于那些居住在鸡坊的著名诗人。
  5. 醍酥乳酪元同味:醍醐和乳酪的味道本是相同的,暗示了诗歌的多样性和共通性。
  6. 羯末对胡更合堂:羯末和胡人的作品更是相得益彰,强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7. 从此葛恢门下客:自此以后,葛恢门下的客人。
  8. 知名可但一杨方:知名的只有一位杨方,表达了对名声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桂花的香气比作好运,暗示了幸福的象征。
  • 对仗:整首诗句多有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场景来传达情感,形成丰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人之间友情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文人精神的追求。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花:象征着好运与美好,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 银黄:代表了美丽的景色,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
  • 醍酥乳酪:象征着丰富的文化和生活的享受。
  • 雁塔与鸡坊:作为文化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文人聚会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银黄”主要指什么?

    • A. 秋天的阳光
    • B. 桂花的颜色
    • C. 银色的水面
  2. “盛事固应传雁塔”意指什么?

    • A. 盛大的事件应当被广泛传播
    • B. 只在雁塔举行盛会
    • C. 雁塔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3. 诗中提到的“羯末”指的是哪种人?

    • A. 胡人
    • B. 古代一种民族
    • C. 诗人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同样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秋夕》(杜甫):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本诗在意象上都涉及到乡愁,但表达的情感则有所不同,李白更偏向于个人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