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时间: 2025-01-11 08:0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
作者:梅尧臣
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
侵疆古甚炽,薄伐诗所云。
往今势且异,利害理颇分。
远以塘设险,遂轻甲屯云。
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
越虽隔大江,吴遭若枯焚。
实由持阻懈,抉目悲伍员。
夫子负美才,议论高不群。
况有令兄弟,今亦贰河汾。
助守戒不虞,慎勿倚和獯。
张侯为刺史,大族独此君。
法明而不苛,可共饰以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河湟地区的军事情况,强调了勇猛的士兵在历史上的声名远扬。提到古代对边疆的侵扰十分严重,而如今形势却有所不同,利害关系已然明晰。远处的塘口设置了防御,轻装上阵的士兵在云雾中出征。提到历史上尝胆的故事,能够打败愤怒的蛙军,尽管越国与吴国隔着大江,却遭遇了同样的厄运,都是由于懈怠所致,伍员的悲惨命运令人唏嘘。作者赞美了朋友的才华,认为他的见解独树一帜,尤其在有兄弟朋友的支持下,更应当谨慎防守,避免依赖和轻视敌人。张侯作为刺史,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法律公正而不苛刻,可以与之共同美化文治。
注释:
- 河湟:指河湟地区,古时为重要的军事重地。
- 劲勇:指强悍勇猛的士兵。
- 侵疆:指对边境的侵扰。
- 薄伐:轻易地进行小范围的征伐。
- 尝胆国:指古代越国,因其国君尝胆而发奋图强。
- 伍员:伍子胥,春秋时期的名将,因被迫害而悲惨死去。
- 张侯:指张和叔,可能是作者身边的朋友,具有一定的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以五言绝句闻名,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山水人情,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梅尧臣在诗中寄托了对朋友的关切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和对军事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通过对河湟地区军事情况的描写,梅尧臣不仅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与寄托,更对国家的安危和历史的沉浮有着深刻的洞察。诗的前半部分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对边疆的重视,尤其是“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句中提到的历史典故,强调了越国的奋发图强与吴国的衰败,寓意深远。
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朋友的赞美与寄望,表达了对张侯的钦佩,认为他不仅有能力治理地方,还有德行,能够与他共同修文治。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历史、友人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期许与警觉,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湟宿兵地,劲勇天下闻:描写河湟地区的士兵在全国闻名,展现出强烈的军事氛围。
- 侵疆古甚炽,薄伐诗所云:历史上对边疆的侵扰非常严重,诗人对此有所感慨。
- 往今势且异,利害理颇分:现今的形势与往昔不同,利益和危险已然分明。
- 远以塘设险,遂轻甲屯云:远处设置了防线,轻装的军队在云雾中集结。
- 昔传尝胆国,能破怒蛙军:引入历史典故,强调勇气与智慧的胜利。
- 越虽隔大江,吴遭若枯焚:尽管越国与吴国相隔遥远,却同样遭遇厄运。
- 实由持阻懈,抉目悲伍员:由于防守不力,伍员的悲惨命运令人感伤。
- 夫子负美才,议论高不群:赞美友人的才华与见解。
- 况有令兄弟,今亦贰河汾:提到朋友的兄弟,意在强调团结与防守。
- 助守戒不虞,慎勿倚和獯:强调防守的重要性,不可轻视敌人。
- 张侯为刺史,大族独此君:提到张侯的地位与能力。
- 法明而不苛,可共饰以文:赞赏张侯的公正法律,期待与他共同修文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如“劲勇天下闻”与“薄伐诗所云”。
- 典故:借用历史典故增强诗意,如“尝胆国”、“伍员”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安防的关注,对友人的赞美与期望,呈现出一种关切、警醒而又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湟:象征着军事重地与国防的重要性。
- 劲勇:代表勇敢的士兵,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
- 尝胆:象征着奋发与决心。
- 伍员:代表着悲剧英雄,反映出历史的教训。
- 张侯:象征着贤良政治家,期待与其共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尝胆国”是指哪个国家?
- A. 吴国
- B. 越国
- C. 齐国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伍员是_____(填历史人物)。
-
判断题:诗中强调了对敌人的轻视和依赖是错误的。(对/错)
答案:
- B
- 伍子胥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同样展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 《登高》(杜甫):表达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送谢师直秘丞通判莫州兼寄张和叔》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但风格上前者更为沉稳,后者则显得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