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时间: 2025-01-10 19:28: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寒行
作者: 曹操 〔魏晋〕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白话文翻译:
我北上太行山,路途艰难,山峦巍峨如云!
小路曲折狭窄,车轮被摧毁在此。
树木何其萧瑟,北风呼啸带来悲鸣。
熊和狼在我面前蹲伏,虎豹在路旁哀鸣。
山谷中人烟稀少,雪花纷纷扬扬落下!
我长叹息,远行使我思绪万千。
我心为何如此忧郁,想要东归故乡。
水深桥梁断绝,我在路中徘徊。
迷惑失去旧路,夜色降临无处栖息。
行走的路途遥远,人和马都饥肠辘辘。
我扛着包裹取柴,斧头砍冰做粥。
我为那东山的诗感到悲伤,悠悠长思令人哀怨。
注释:
- 艰哉:艰难啊。
- 巍巍:高大壮丽的样子。
- 羊肠坂:形容道路狭窄曲折。
- 萧瑟:形容树木凋零的样子。
- 熊罴:熊和野兽。
- 溪谷:小溪流经的山谷。
- 霏霏:形容雪落得很细很密。
- 怫郁:指心情沉闷、抑郁。
- 薄暮:指天色渐暗的傍晚。
- 担囊:指背着的包裹。
- 作糜:用水煮成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国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个人情感与时局的感受。
创作背景:这首《苦寒行》写于曹操北上征伐匈奴的途中,表现了他在严寒环境下的艰辛与孤独,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苦寒行》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北上行军的艰辛与自然环境的恶劣,展现了作者在征途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开篇即以“艰哉何巍巍”引入,直入主题,表达出行路的艰难。接着通过“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形象刻画了道路的狭窄与崎岖,令人感受到身处困境的压迫感。
随着诗的深入,曹操用“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描绘出秋冬的萧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下来的“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则进一步增添了旅途的危险与不安,仿佛在暗示着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出“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的情感,深切地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渴望。全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的恶劣,更深刻地表达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北上太行山,艰难的旅程,山峰巍峨,令人感到渺小和无力。
-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道路曲折狭窄,车轮被压迫而损坏,说明行路的艰难。
-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树木凋零,北风呼啸,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野兽的威胁,增添了旅途的恐惧感。
-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人烟稀少,雪花纷飞,显得更加孤寂。
-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长叹不已,思绪万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心中抑郁,渴望回归故乡。
-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水流湍急,桥梁断绝,陷入迷惘之中。
-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迷失了方向,夜晚来临无处栖身。
-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旅途遥远,人马俱饥,生命的苦涩。
-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背负包裹取柴,砍冰做饭,体现了生存的艰辛。
-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对东山诗的感怀,使我倍感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路比作羊肠小道,形象地表现出艰难。
- 拟人:北风“悲”,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对仗:如“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征途中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孤独与无助,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行山:象征着艰难险阻的旅途。
- 北风:象征着严酷的环境,增强了孤独感。
- 熊罴与虎豹:象征着生命的威胁与不安。
- 雪落:象征着孤寂与冷清的环境。
- 东山诗:代表着故乡的美好与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上目的地是?
- A. 黄河
- B. 太行山
- C. 东山
答案:B
-
“羊肠坂”的意思是?
- A. 宽广的道路
- B. 狭窄曲折的小路
- C. 平坦的道路
答案:B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是?
- A. 喜悦
- B. 思念与忧伤
- C. 无所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曹操的《苦寒行》与王之涣的《登高》,均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与个人情感的孤独,但王之涣更注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曹操则更倾向于表达内心的苦闷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魏晋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曹操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