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博山寺作》
时间: 2025-01-11 05:17: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
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
山鸟山花好弟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不愿在繁华的长安街道上追逐名利,而是选择在山寺中隐居,远离世俗的迎合与攀附。他在平淡无味之处寻找快乐,不在乎生活的财富与材料,宁愿做自己,不愿妥协于他人。在经历了世间的游历后,他更愿回归到耕耘的生活中去。诗中提到的松竹、山鸟、山花,都是他在大自然中结交的朋友,象征着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的宁静生活。
注释
- 不向:不走向。
- 长安:古时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名利。
- 厌逢迎:厌恶迎合他人的做法。
- 味无味:无味的事物,暗指生活的平淡与乏味。
- 材不材:不在乎物质的条件。
- 宁作我:宁愿做我自己。
- 山鸟山花:山中的鸟和花,象征自然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宋代杰出的词人、将领。他生活在南宋时期,经历了激烈的战乱与民族危机,因而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辛弃疾的词风豪放,语言生动,常以古典诗词的韵律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鹧鸪天·博山寺作》写于辛弃疾晚年,背景为他在动荡的南宋时期,经历了多次的战斗与政治斗争。在诗中,他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场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句“不向长安路上行”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追求浮华的生活选择中,长安象征着繁华与热闹,而诗人却选择了山寺的宁静。这种选择彰显了他对世俗的反叛与个性的坚持。
词中“味无味处求吾乐”,表现出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他在无味的平淡中寻找快乐,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自我实现。接下来的“宁作我,岂其卿”,更是直接表达了他宁愿做自己,不愿迎合他人的坚定立场。
整首词的意象丰富,松竹与山鸟、山花相互映衬,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画面,象征着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最后几句将友情与自然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灵的情感,强调了友情的真挚与自然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向长安路上行:诗人选择不走向繁华的长安,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
- 却教山寺厌逢迎:在山寺的隐居生活中,他对世俗的迎合感到厌倦。
- 味无味处求吾乐:他在平淡无味的生活中寻找乐趣,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
- 材不材间过此生:不在乎生活的物质条件,强调精神的自由。
- 宁作我,岂其卿:宁愿做自己,不愿迎合他人。
- 人间走遍却归耕:经历世事后,最终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 一松一竹真朋友:松与竹是自然界的朋友,象征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山鸟山花好弟兄:山中的鸟与花都是诗人的朋友,表现他对自然的热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松竹”与“山鸟山花”,形成和谐的对比。
- 比喻:将松竹、山鸟、山花比作朋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排比:通过列举不同的自然元素,强调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
主题思想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实现,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名利与世俗的反叛,体现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繁华与喧嚣的象征。
- 山寺:宁静与隐逸的象征。
- 松竹:坚韧与清雅的象征。
- 山鸟山花:自然与生机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辛弃疾的“长安”象征什么? A. 宁静
B. 繁华
C. 乡土 -
诗人选择隐居生活的原因是? A. 喜欢热闹
B. 对名利的厌倦
C. 追求财富 -
“一松一竹真朋友”中“松竹”象征什么? A. 友情
B. 名利
C. 忍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白:两者都强调自然与自由,但辛弃疾更关注内心的宁静,李白则强调豪放与洒脱。
- 辛弃疾 vs. 王维:王维的诗常常描绘山水的恬淡,辛弃疾则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归属,表达了隐逸的生活理想。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辛弃疾全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