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时间: 2025-01-11 05:2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作者: 辛弃疾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夜晚读《李广传》后,思念友人和往昔的感慨。故将军饮酒后归来,在长亭下解下雕花的鞍子,心中不免对灞陵的醉尉感到遗憾,匆忙间未能相识,桃李树下也无言相对。骑马经过射虎山,马蹄声如裂石般震耳,忆起当年落魄的封侯往事,如今已是岁末田间的平淡生活。谁又敢向桑麻和杜曲中,轻装上阵,移居南山呢?看那风流的气概和慷慨情怀,谈笑间似乎已过了许多岁月。汉朝开疆拓土的功名虽万里,但曾经的英雄也有闲暇时光。窗外斜风细雨,带来一阵清寒。
注释
- 故将军:指曾经的将军,显示出一种怀旧情绪。
- 长亭解雕鞍:在长亭中卸下精美的马鞍,象征着归来后的闲适。
- 灞陵醉尉:指饮酒后失去理智的人,表示对友人的惋惜。
- 射虎山:地名,意指勇猛的骑士。
- 落魄封侯事:曾经的荣耀,如今却落到田间,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 桑麻杜曲:田园生活的象征,表达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词人、政治家。他的词以豪放激昂和慷慨悲凉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国家动荡之时。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更为显著,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朋友的思念。整首词以夜晚的饮酒为引子,描绘了一个回归故乡、感慨万千的场景。开头通过“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引出夜归的氛围,接着通过对长亭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情绪。
词中提到的“灞陵醉尉”,不仅是对旧友的惋惜,也是对人生中许多错过的感慨。辛弃疾通过对昔日英勇的骑士形象的回忆,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英雄迟暮的无奈。尤其是“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的对比,更是突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意象上,词中通过“射虎山横一骑”和“纱窗外斜风细雨”的描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有豪迈的气概,又有清冷的现实,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词在风格上豪放而又细腻,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故将军喝酒后夜归,揭示了他归来的孤独感。
- 长亭解雕鞍:在长亭下解下华丽的马鞍,象征着归去的安宁和对往日的怀念。
- 恨灞陵醉尉:对旧友的惋惜,表现出他对社交失去的遗憾。
- 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匆忙中未能相识,桃李树下静默无言,暗示着友谊的失落。
- 射虎山横一骑:骑马经过射虎山,表现出一种英勇的形象。
- 裂石响惊弦:马蹄声如裂石般震耳,象征着昔日的豪情。
-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曾经的荣耀如今落到田间,反映人生的无常。
- 谁向桑麻杜曲:谁敢轻装上阵,移居到田园生活,表达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回忆年轻时的风流意气,感慨时光流逝。
- 汉开边功名万里:汉朝开疆拓土的功名,表现对历史的感慨。
-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即使是当年英勇之士也有闲暇时光。
- 纱窗外斜风细雨:窗外的风雨,象征着内心的凉意和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马蹄声比作裂石声,增强了描写的力度。
- 对比:昔日的豪情与现实的平淡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桃李无言,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及对历史的反思。诗中流露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辛弃疾心中那份不甘与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将军:象征着曾经的荣耀与友谊。
- 长亭:代表归属与思乡之情。
- 桃李:象征友情与无言的感情。
- 射虎山:代表勇气与壮志。
- 纱窗、细雨:象征孤独与清冷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故将军”指的是: A. 现在的将军
B. 曾经的将军
C. 未来的将军
D. 一个虚构的角色 -
“落魄封侯事”表达的意思是: A. 成功的经历
B. 失败的经历
C. 平淡的生活
D. 忘记的往事 -
诗中提到的“斜风细雨”象征: A. 温暖的春天
B. 孤独与清冷
C. 喜庆的节日
D. 人生的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词作对比:
- 辛弃疾《八声甘州》:豪放激昂,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 李清照《如梦令》:细腻柔和,表达对个人情感的思索。
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辛弃疾更倾向于表现历史的沉重与思考,而李清照则多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