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仲恭翠微楼九日落成和谢皋羽》

时间: 2024-09-19 21:40:39

层构初成一快登,新题招客共兹辰。

凉风阑槛宜敲句,落日川原遥见人。

歌倚白云醒俗梦,醉餐黄菊笑吟身。

他年更足閒中趣,野服茸茸称葛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层构初成一快登,新题招客共兹辰。
凉风阑槛宜敲句,落日川原遥见人。
歌倚白云醒俗梦,醉餐黄菊笑吟身。
他年更足閒中趣,野服茸茸称葛巾。

白话文翻译:

这座新楼刚刚搭建完成,我高兴地登上去,特意在这个日子写下新题邀请朋友共聚。
凉风吹拂着栏杆,正好可以吟诗作对,落日的余晖洒在远方的川原上,可以看到行人。
我在白云下唱歌,借此唤醒世俗的梦,喝醉了酒,吃着黄菊,欢笑吟唱。
明年再来这里,更能享受悠闲的趣味,穿着野外的衣服,松软如葛巾。

注释:

  • 层构:指建筑的层次结构。
  • 快登:愉快地登上去。
  • 阑槛:栏杆,指楼上的护栏。
  • 敲句:指吟咏诗句。
  • 川原:指河流与原野,这里形容自然景色。
  • 醒俗梦:唤醒世俗的梦境,意指超越世俗的烦恼。
  • 醉餐黄菊:形容在醉酒之中享受菊花,菊花常在重阳节食用,象征长寿与高洁。
  • 野服茸茸:指穿着柔软的野外衣服,体现一种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樗,字子华,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风格清新,意境幽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在新建的翠微楼上,邀请朋友们聚会,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诗人借此机会抒发心情,表达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新楼落成的喜悦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开篇以“层构初成”引入,表现了新楼的落成令人兴奋的场面,接着用“新题招客”表达了诗人热情的邀请,构建出一种温馨的聚会氛围。随着凉风的吹拂,诗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诗句随之而来,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落日的描写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远处的行人使得画面更具生活气息。

接着,诗人借助“白云”和“醉餐黄菊”的意象,表达了对俗世的超然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显示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展现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隐喻着诗人对自然、友人以及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整首诗以登高赏景的形式,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层构初成一快登:新楼刚建成,心情愉快地登上去。
  2. 新题招客共兹辰:在这个日子写下新诗,邀请朋友一同聚会。
  3. 凉风阑槛宜敲句:凉风拂过栏杆,正好适合吟咏诗句。
  4. 落日川原遥见人:落日余晖洒在远处的河原上,可以看到行人影子。
  5. 歌倚白云醒俗梦:在白云下唱歌,借此唤醒世俗的梦。
  6. 醉餐黄菊笑吟身:喝醉酒,享用黄菊,欢笑吟唱。
  7. 他年更足閒中趣:明年再来这里,能享受更多闲适的乐趣。
  8. 野服茸茸称葛巾:穿着松软的野外衣服,象征自然随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醉餐黄菊”比喻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歌倚白云”和“醉餐黄菊”,形成一种对称的美感。
  • 意象:楼、风、落日、白云等意象营造出自然和生活的宁静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友人聚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闲适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 翠微楼: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凉风:代表自然的清新,带来舒适的感觉。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是美丽的象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 白云:象征着自由和轻松,反映了诗人超然的心境。
  • 黄菊:在重阳节的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友谊和高洁的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诗人用什么来唤醒俗梦?

    • A. 饮酒
    • B. 歌唱
    • C. 诗句
  3. 诗中提到“黄菊”象征了什么?

    • A. 财富
    • B. 长寿
    • C. 权力

答案:

  1. B. 重阳节
  2. B. 歌唱
  3. B. 长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豪放与飘逸的情怀。
  • 王维《山居秋暝》:注重寂静与内心的宁静,风格更为沉静与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文学研究》

以上是对《吴仲恭翠微楼九日落成和谢皋羽》的全面分析和解读,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