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一别千里。恨珍珠难寄。春风明月,碧笼鹦鹉,伴他无寐。凄其翠袖,萧条才调,更堪憔悴。想蛾眉深坐,银灯红蜡,共伊垂泪。
白话文翻译:
在长亭中离别,彼此相隔千里,心中怨恨那珍珠般的信物无法寄送。春风和明月之下,碧色的笼子里关着鹦鹉,伴随他整夜难眠。看那翠绿色的袖子显得凄凉,才情也显得萧条,令人更加憔悴。想起她眉如蛾,独坐深处,银色的灯下,红蜡烛边,和我共同流泪。
注释:
- 长亭:古代送别的地方,象征离别。
- 珍珠:比喻书信或信物,表达思念之情。
- 春风明月:指美好的自然景象,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碧笼鹦鹉:鹦鹉象征着传递情感,碧笼则增添了困扰之感。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如蛾子般柔美,暗示作者对她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文漪是当代著名的女诗人,以细腻、感性的笔触而闻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撼庭秋》创作于她经历了一段情感的波折之后,诗中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和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表现了女性在情感中的脆弱与坚韧。
诗歌鉴赏:
《撼庭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开篇“长亭一别千里”,直接点明离别的主题,千里之外的距离让人心生恨意,恨的是那无法寄出的信物,象征着无法传递的情感。接着,诗人以“春风明月,碧笼鹦鹉”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鹦鹉在笼中,似乎在诉说着她的心声,但又无力传达。这里的春风与明月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与眼下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凄其翠袖,萧条才调”来描绘自己的状态,显得更加憔悴。翠袖象征着女子的柔美,但在此时却显得凄凉,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失落。“想蛾眉深坐,银灯红蜡,共伊垂泪”则将思念推向高潮,蛾眉的形象不仅美丽,更充满了忧伤,银灯红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哀伤的氛围,使得情感更加浓烈。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离别后的孤独,细腻而又深刻,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亭一别千里:离别在长亭,彼此相隔千里,暗示离愁别绪。
- 恨珍珠难寄:因无法寄送信物而感到怨恨,象征思念之苦。
- 春风明月,碧笼鹦鹉,伴他无寐:春风和明月的美好景象与夜晚的孤独形成对比。
- 凄其翠袖,萧条才调,更堪憔悴:描写自己因思念而显得萧条憔悴。
- 想蛾眉深坐,银灯红蜡,共伊垂泪:回忆与爱人共度的时光,流下共同的泪水。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珍珠”比喻信物,增强思念的情感。
- 拟人:鹦鹉似乎在诉说心声,增加情感的代入感。
- 对仗:如“银灯红蜡”,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全诗展现了离别的痛苦与对爱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而又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离别的象征。
- 珍珠:寄情的信物,象征思念。
- 春风明月:美好时光的象征。
- 鹦鹉:表达情感的媒介,传递思念。
- 蛾眉:美丽的女子,象征爱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亭一别千里”中的“长亭”指什么?
- A. 送别的地方
- B. 酒店
- C. 花园
-
诗中提到的“珍珠”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思念的信物
- C. 美丽
-
“春风明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伤心
- B. 快乐
- C. 怀念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离愁,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细腻。
- 苏轼的《水调歌头》:虽然主题为中秋,但同样体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感更加宽广。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当代女诗人研究》